近日,京东发布的2017年Q3未经审计财报显示:本季营收8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2%。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数字,但是熟悉电商行业的人可能就不认同了,因为,抛去本身就在高速增长的电商行业不谈,只提及京东主要竞争对手的增长势头,京东的这个数据就变得非常不容乐观了。
众所周知,自诩为线上零售巨头的京东,一直在标榜交易量和增长速度遥遥领先,但事实是怎样的呢?考虑到京东高居不下的线下门店成本和物流成本,线上是其营收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但从Q3的39.2%增速,显然能看出其疲软之势,尤其是在所有线上平台普遍大增的行业环境下。
这一点,苏宁的三季报可以用来对比。10月30日,苏宁云商三季报显示,公司线上平台自营商品销售收入实现同比高达65.54%的增长,为京东营收同比增速的2倍。再考虑到京东一再更改、钻营的统计口径,不难看出,线下高成本低回报的京东,其线上引擎也正在沦为强弩之末了。
苏宁对京东形成反超之势
这就非常尴尬了!曾几何时,京东以一个“颠覆者”的身份闯入零售市场,传统零售巨头们纷纷措不及防,其中,苏宁就是最大的“受害者”,因为京东最开始主攻的方向正是家电市场。更别提,苏宁当时坚持的线下市场,是被京东“嘲笑”的,并认为是将被历史淘汰的,而它只需要主导线上市场就能成为最大的赢家。
可是,这才几年过去,苏宁在线上的销售业绩就已经迎头赶上了京东,并且在增长速度上,以65.54%对39.2%的绝对优势领先于京东。苏宁在线上销售的这种压倒性的增长优势,相当于直截了当地告诉京东,未来在线上,是要“变天”的。
(苏宁在双十一取得“大捷”)
苏宁迎头而上,京东措不及防,这种心气上的变化,可能正通过一个不易察觉的细节折射出来。那就是同样是三季报,苏宁敢在电商最为关注的双十一之前就公布出来,反观京东,一直到双十一之后才公布,给人以逃避的心虚感。
而实际上,三季报并不是苏宁在线上的发展速度超过京东的唯一佐证,这种趋势上的变化,早在今年上半年就已经出现。根据大数据公司QuestMobile提供的数据,2017年6月,全国综合电商用户MAU6.3亿,其中京东MAU1.9亿人,苏宁MAU为3158万人。但是,从增长情况看,京东同比增14%,苏宁则同比大增92%。在京东诞生的最初几年,分析人士通过这种数据的变化,证明京东的增速惊人,因为当时京东的体量要小于传统零售巨头,可是如今,这种数据的对比,却显示出苏宁已经“回过神来”,形成了对京东的反超之势。
不仅如此,“回过神来”的苏宁,在线上展开的一系列“组合拳”,正让京东防不胜防。比如在消费者最为活跃的移动端,数据显示,苏宁云商9月移动端订单数量占线上整体比例已提升至86.63%,三季度苏宁易购APP日活用户数同比增长83.2%。
京东的老师或许正是苏宁
苏宁之所以能在线上形成如此迅猛的发展势头,得益于其与线下融合发展的协同效应,实际上,在苏宁云商董事长张近东提出“智慧零售”概念之后,苏宁已经实现了一个生态体系的构建。
在线上发展最看中流量经营方面,相比京东,苏宁不仅同样做到了外部加强与媒体的合作,还能够在内部打通零售、金融、文创、体育等会员系统,实现苏宁生态会员的一账通,同时还可以借助乐拼购、掌上抢等丰富营销产品和内容直播产品。
而那些曾经被京东“嗤之以鼻”的线下门店,正在智慧零售的理念之下,再次成为了苏宁的最大优势。国泰君安就认为,苏宁从线上到线下正经历互联网零售的深刻变化,线下门店布局和物流潜力是与纯电商企业显著不同的阿尔法优势。苏宁的线下布局可以说是区别于其他同类企业的核心优势,围绕“大店更大,小店更专”,苏宁将其线下业务从最初的单一电器专卖逐步转型为云店、小店、服务站等致力于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多业态模式。
这种为消费者全力打造的多业态模式,迎合了消费升级时代,消费者的所有需求——那就是用户着眼的不仅仅只是商品本身,商品与场景运用的切合程度成了首选。简单地说,就是消费者的用户体验在苏宁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试问,在购买一件数千元的家电产品时,谁不希望在线下看到实物呢?
(苏宁易购的线下门店)
当然,这种变化,京东也看在眼里,并且“急”在心上,要不然,京东也不会大举向线下进军。可是,问题随之而来,就像当年苏宁艰难转型终于有了今天的成绩,这一次,京东能实现苏宁曾经完成的壮举吗?
不要忽视了,京东三季报透露出的一个危险信号:随着增速放缓,京东的投资人对于京东的看法将会从“看增速”向“看利润”切换,进一步推着京东去赚钱。虽然,企业一定要盈利的,但是当逐利的资本逼迫京东去赚钱时,首当其冲的就是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伤,这是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避免的发展规律。
这样一来,在电商大战持续白热化的今天,迫切想赚钱的京东可能正在推着消费者投奔苏宁阵营。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苏宁理应成为京东学习的榜样——从一个已经早已习惯的舒适区走出来,避免温水煮青蛙,苏宁做到了,接下来,就得看京东有没有这种魄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