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增速居电商前列 聚美如何保持增长势能

新虎 出处:新虎 2018-01-05 15:00

2018年1月3日,艾瑞咨询发布《2017中国APP增速TOP50榜单》,聚美优品凭借8.3%的月度复合增长率跻身前20位。其中,苏宁易购、聚美优品等四家主流电商平台增幅较高,均在榜单前30名内。

在阿里巴巴、京东等综合电商盘踞的电商战场,能够实现突围并占有一席之地实为难事。毕竟,一站式购物的需求,才是大众消费者群体的最大公约数。

如今,曾经百花齐放的垂直电商大多已销声匿迹,而聚美优品已经进入转型快轨。在综合电商的围堵之下,很多垂直电商用户数已处于负增状态,而2017年上半年,聚美优品的活跃客户数量仍然实现了同比增长。

自2017年上半年财报发布后,聚美股价已连续三天上涨,涨幅接近30%。逆势而上的聚美,成为中型互联网电商平台突围过程中,具有价值的研究样本。

布局社群新零售,聚美实现提速增长

从《2017中国APP增速TOP50榜单》中不难发现,电商领域的巨头、新玩家与资深玩家的发展速度,展现出不同的态势。

新型社交电商拼多多及跨境电商小红书纷纷上榜,二者的创业“年龄”最大不超过4年,仍处于高速生长期。而天猫、京东由于体量过大,月度符合增长率降至7%以下,临近30名。

而前20名中,聚美优品、苏宁易购等主流电商平台则稳定的用户群体上,又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综合看几家电商平台,异军突起的聚美优品表现抢眼。在流量红利持续衰减的当下,电商巨头大多有综合电商的出身优势,而作为垂直电商起家的聚美优品,经历8年长跑,仍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能。

据易观千帆监测数据显示,聚美优品月度活跃用户规模仍保持着千万量级,活跃用户环比增幅位居特卖电商榜眼。与此同时,绝大部分特卖电商平台的活跃用户增幅都呈现负增长的态势。

聚美之所以能够保持长久的活跃用户增长,源于“社群”这一源动力内核。

在电商领域乃至于整个互联网,流量红利稀薄见底,不同平台都在结合自身特性重新唤醒流量。其中,社交是保持流量活性的永动机之一。

很早之前,聚美就由“拼团”做过社群电商的布局。在社群中,平台不再依赖营销推广的转化效果,而是更依靠社交关系进行裂变,以“人”带“货”。

通过社群裂变,电商在具备有效转化的同时,也有了用户间的信任度作为质量背书。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转化后的用户,可以在下次消费时带来新的增量。

以社交建立联系,以社群创造共识。相比于新兴的社群电商,聚美优品已经完成供应链、仓储物流、售后保障等成熟体系的建立,社群引擎可以更有效运转。

另一方面,聚美投资的共享充电宝项目街电目前最高日订单已超过68万单,覆盖城市200多座,已经在部分城市实现了盈利。有分析者称,投资街电背后,其实是聚美优品布局线下消费场景,入局新零售的战略。

2016年,马云刚刚提出“新零售”概念时便曾说过:线上线下和物流结合在一起,才会产生新零售。线上的社群布局,点燃了聚美长久以来不断深耕的垂直电商渠道,赋予新的生命力。

聚美的社群化新零售,已经在去年的增长中得到了验证。而长久来看,不断裂变的社群经济会具备更为长远的用户粘性,像不断滚动的雪球,为聚美优品形成巨大合力,沉积持续增长的势能。

然而,聚美的新零售之路仍未结束,线下的加码布局是其下一战场。

多元布局的时尚科技牌局

社群体系的建立绝非朝夕之间,与营销推广的思路相似,也正在变得更加多元化、平台化和跨界。

共享经济,被认为是打通线上线下,带动社群经济的火车头。

不同共享经济的兴起,均源于用户的线下生活刚需,无论是房、车、自行车还是充电宝,每一个物品终端都是线下入口。而共享经济具有非排他性,具有相同的需求的用户,可共享物品的价值。从线下入口汇集于线上平台的过程中,用户之间便形成以需求为核心的社群。

以Airbnb为例,虽然用户量不算大,但在月度总使用次数和使用时长的数据层面,已经呈现出高粘性的社群优势,远超Agoda、Booking、掌上如家等大型酒店服务平台。

同样道理,聚美优品想要由社群重整零售战略,共享经济是天然切口。在代理人的选择中,聚美挑上街电,作为打通线上线下的战略重镇。

时至今日,街电已经独占80%的市场份额,并在部分城市实现盈利。对于聚美而言,前者已经成为其重要的线下场景和大数据补充,助其形成新型生态价值链。

然而,聚美的多元化布局还不止于此。无论是投资宝宝树,拓展新垂直蓝海,还是进军影视剧,收割深度流量和品牌价值,聚美优品都在通过新流量和新商业的布局,打破电商围栏,打造一个时尚科技集团。虽然在行业盘点中,聚美仍被作为老牌电商的代表,但实际上,人们已经不能以一家纯粹的电商平台论之。

随着互联网进程的快速演化,传统电商已经进入深水区,光线渐暗,谋求变革是大势所趋。在这场迁徙途中,所有旅人都是开拓者,前方没有可参考的成功范本。

通过多元化布局和社群新零售的碰撞,聚美优品正在点燃浮灰之下的潜能。这场聚美的突围之战,为行业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价值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