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晓羽 编辑/侯煜
创办于2016年的奕斯伟正式开启IPO进程。公开消息显示,中信证券和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奕斯伟材料”)已经签署上市辅导协议,A股IPO进程正式启动。
按发展阶段来看,奕斯伟仅是一家初创公司。但该公司的掌门人王东升闻名遐迩。王东升被誉为中国液晶面板之父。20世纪90年代,中国一直饱受“缺芯少屏”问题的困扰。王东升在北京电子管厂(即国营774厂)的基础上,创建了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即今天的京东方)。京东方逐步成长壮大,现已成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供应商,彻底解决了中国“少屏”的难题。而王东升就是中国面板显示产业发展史上当之无愧的“关键先生”。
奕斯伟材料创办于2016年,当年王东升从京东方卸任,和其他高管退休后颐养天年不同,王东升随即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如果说王东升的第一次创业是为了“少屏”奔走,那第二次创业则是着眼于“缺芯”。奕斯伟材料主要专注于半导体级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及外延片的研发与制造,
半导体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集成电路硅材料产业的支撑,该材料在半导体行业发展中处在战略性、基础性环节,仅2021年市场规模就突破了140亿美元。
目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12英寸硅片是主流尺寸产品。据Omedia预测,12英寸硅片的需求量将从2022年的784万片/月增长到2026年的978万片/月。该产品主要应用在5G、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是制造逻辑芯片(Logic)、闪存芯片(3DNAND&NorFlash)、动态随机存储芯片(DRAM)、图像传感器(CIS)、显示驱动芯片(DisplayDriverIC)等的主要原材料。
但遗憾的是,该材料的国产化率较低。2018年以前,在12英寸集成电路硅片领域,98%的市场份额都在外国企业手中牢牢掌握着。
中国大陆是全球半导体终端产品最大的消费市场,对集成电路硅片的需求不断增长。
目前,国内具备12英寸硅片生产能力的厂商,除了奕斯伟材料,还有中环股份、立昂微、沪硅产业、有研半导体等厂商。对以上企业来说,市场机会不可多得。奕斯伟材料站在风口上。奕斯伟材料工厂位于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一期已于2020年7月投产,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中,计划今年投产。一期的设计产能为50万片/月,目前完成研发和量产的产品有200余种,二期的计划产能与一期相同。近期有消息称,目前二期项目主体施工将于今年4月封顶,计划年内投产。二期投产后,满产情况下基地整体产能将达到100万片/月,产能将达到全球同行业第六。
资本“盲投”王东升
王东升对半导体显示产业的研判被行业视为发展方向,正是基于此,奕斯伟材料在融资的道路上可谓顺风顺水。目前奕斯伟材料已经获得4次融资,总融资额超100亿元。近期完成的C轮融资,金额达到40亿元,创下了中国半导体硅片行业最大单笔私募融资纪录。而B轮的融资额也达到30亿元。
B轮和C轮融资吸引到了阵容豪华的资本,包括中信证券、中建材新材料基金、源码资本、金融街资本、长安汇通、国投创合等。
从两轮的融资金额可以看出,资本对集成电路硅材料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参与C轮投资的源码资本董事、总经理吴凡曾分享,半导体大硅片将会是半导体国产化的重要方向,因为硅片是占芯片成本比例超过1/3的核心原材料,拥有千亿级市场。而12英寸硅片又是目前国产化率较低的领域,具有单价高、需求大的特点。因此,他预计未来3年内12英寸半导体硅片国产替代率将大幅提升。此外,据源码资本内部人士透露,实际上,除了关注奕斯伟的成长性和核心竞争力,资本投奕斯伟更多的是投创始人的逻辑,“王东升发起的项目不会错”。
王东升30年来在半导体行业积攒的人脉,确实是奕斯伟顺利实现融资的关键因素。奕斯伟材料的第二大股东是被业内称为“定增大王”的刘益谦。而早在2009年,京东方百亿定增时他曾豪掷17亿元“捧场”。
除了资金人脉,还有技术人脉,2020年王东升好友、原三星电子大中华区总裁张元基加盟奕斯伟。张元基拥有近40年的三星集团工作经历,在韩国半导体显示行业的地位和王东升在中国面板圈类似。尽管王东升承诺张元基不必提供任何技术信息,只负责经营管理即可,但王东升+张元基的组合,让韩国显示产业界压极为紧张,在政府压力之下,张元基加盟四个月后抱憾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