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净利同比下滑20%,中国平安冲刺两万亿市值仍蒙阴霾?

港股研究社 出处:二牛网 2020-10-28 11:08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的风险意识和社会保障需求不断增长,继而推动了整个保险行业向上发展,保费收入也随之增长。Allianz Research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保费收入总计3.906万亿欧元。另外,随着资本市场和金融改革的推进,保险产品的投资属性在保险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图源:雪球)

10月27日,保险行业的龙头股中国平安于港股盘后公布了其今年截至9月30日的财报数据,集团实现总营收9951.2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30.41亿元,同比下降20.5%,但下降幅度较上半年有所收窄。财报公布翌日,港股开盘中国平安股价便小跌1.42%,报83.5港元,可见资本市场对于这份财报确实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

虽然中国平安本季度披露的财报数据整体来看,其业绩表现较中期报告有所提升,但其实深究一下还是能够发现财报背后所隐藏的一些问题。目前来看,中国平安传统业务竞争激烈,科技板块又难挑大梁,再加上互联网巨头的加码,中国平安能否长保"平安"?

营收净利双增长,传统业务喜忧参半

受到年初公共卫生危机的影响,中国平安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了42.7%。相比于年初,第三季度中国平安已经基本摆脱疫情的影响,重回增长态势。财报数据显示,中国平安第三季度总营收为3118.42亿元,同比增长11.28%;净利润为389.24亿元,同比增长8.09%。

具体到业务层面,中国平安第三季度在寿险、健康险、财产保险、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传统业务上也有良好的业绩表现。

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平安的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营运利润754.46亿元,同比增长9.2%。产险业务稳健增长,平安产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194.90亿元,同比增长11.5%。银行业务经营保持稳定,营业利润为833.13亿元,同比增长16.2%。

中国平安本季度业绩表现不俗,从披露的财报内容来看,今年中国平安在抖音试水MCN模式,打造个人IP,通过线上平台高效获客。截至9月末,个人客户数超2.14亿,较年初增长7%。高基数的客户量对于营收增长也有一定的利好作用。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2019年全球保费收入中美国保费收入排名第一,占全球市场份额的近40%,中国保费收入排名第二位,占全球市场份额还不到10%。2018年美国保险密度是4481美元,我国只有406美元,随着未来我国老龄化人口比重上升,我国保险行业值得挖掘的潜力和空间也将越来越大。

即使行业潜力不容忽视,但是由于前期的保险推销以及平安信用卡的一些新闻,很多消费者对于中国平安的观感都不太好,特别是作为当今消费主力的95后和00后。

在知乎上,一条"为什么平安公司是一家骗人的公司?"的话题,就有着将近400的评论和42万的浏览量。在这样的恶评推动以及随着外卖、物流行业的兴起,求职者有了更多、更稳定、天花板要求相对较低的选择,因此中国平安的代理人规模也在日益下滑,截至2020年3月末,平安寿险个人代理人数量为113.2万人,较年初下降3.0%。

另外经过三十多年的沉淀,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的主体逐步多元化、全面化,赛道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截至2019年底,我国共有5个保险中介集团、1760家保险专业代理机构、496家保险经纪公司和381家保险公估公司。

中国人寿作为寿险业的老大一直也是压在平安头顶的一座大山,虽然在2010年5月平安人寿首年新保单超过后者,但之后数年由于优势没有稳定下来,中国平安的业绩数次起伏,暂时还是处在追赶者的状态。

除保险业务之外,在资产管理这一块,平安银行也面临着其他商业银行的挤压。2019年平安银行的存贷利差高达5.12%,与国有六大银行以及国内的一些股份制银行相比,在该领域中国平安零售业务的风险管控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因此,单就数据来讲,中国平安本季度的业绩表现还是值得肯定,但是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同样不容小觑。除了保险、银行等传统业务,同样作为中国平安重要营收来源的科技板块,借着近日陆金所赴美上市成功出了一次风头,但其高光之下仍存有一些隐忧。

科技板块被寄予厚望,营收占比却难以过半

中国平安科技板块的布局涵盖了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而其中陆金所控股、平安好医生、金融壹账通和汽车之家都已经成功登陆了资本市场,为中国平安的估值添砖加瓦。

通过财报数据可以发现,截止9月30日,平安整体的科技板块的盈利周期已经相对稳定。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平安科技业务总收入为650.28亿元,同比增长8.3%。借助科技赋能,在个人车险业务、贷后管理以及非人工业务上都有所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降低经营成本、加强风险管控以及提高客均利润与客户转化率。

从数据的反馈来看,在过去的这一季度里,科技板块给集团带来的业绩单看这个数字确实不少,但仍只占整体营收数据的五分之一。

一方面,由于中国平安一直在致力于向互联网技术业务转型,所以近年来投资了多家互联网品牌,其中陆金所控股、平安好医生、金融壹账通和汽车之家是属于发展相对较好的,并且上市后也为平安拓宽了融资渠道,但是其旗下仍有一批公司未实现盈利,例如平安好医生今年上半年即使亏损收窄,但数字仍高达2.13亿元,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这一板块。

另一方面,受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在全球范围内,低利率、刺激消费已经成为近几年政策调整的大趋势。利率的持续走低有可能会影响中国平安旗下以陆金所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平台的资金来源和所能吸纳资金的规模。

除了这些因素的作用之外,上半年,金融壹账通前联席总经理邱寒被高薪挖角,同期平安前联席CEO李源祥也正式离职去往友邦保险任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频频离职老将也为这一板块添加了一些不稳定的色彩。

不管怎么说,中国平安科技板块的潜力确实值得肯定,疫情原因让平安好医生的在线问诊有了较好的发挥,陆金所赴美上市也令其拥有更大的舞台发挥。但是就科技板块目前的营收占比来说,并不能满足资本市场的厚望。

群雄并起,中国平安如何搏杀突围互联网保险?

由于购买、理赔的便捷性、传统销售渠道增长发力,近年来,互联网保险保持较快的增长。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互联网健康保险相关企业近7万家。仅今年上半年,注册量达到2399家,同比增长84.1%,其中二季度新增1685家,环比大增136%。

如此大蓝海的医疗健康、互联网医疗市场,保险公司巨头中国平安怎会放过?据悉,目前平安集团在医疗生态圈这个战略上将规划12家子公司进行驱动,而目前包括平安好医生、智慧医疗已先行,另外10家公司包括医保科技、养老保险等大部分已在运作中。

从中国平安的财报数据中可以发现,其在互联网保险上的布局也初见成效,年初至今的新增客户中,34.8%来自集团互联网用户。目前,集团互联网用户量近5.79亿,较年初增长12.3%;年活跃用户量3.15亿。

但随着传统险企纷纷转型之后,身为互联网大佬的BAT也纷纷涉足这一领域。阿里推出蚂蚁保险,腾讯推出的微保,暂未获得保险牌照而只有中介牌照的百度也将保险业务放置在度小满理财的首页。

以腾讯和阿里为首的互联网巨头,依托海量的用户数据,能够重塑传统保险公司原有的产品设计方法、定价方式甚至风控模型,从而快速切入赛道。截至2020年6月30日,蚂蚁平台促成的保费及分摊金额为518亿元,超过5.7亿支付宝用户通过公司平台投保或受保。

除此之外,按照场景不同、客户群不同,互联网保险分化出更长的产业图谱。比如在To C端,诞生了小雨伞、大家保等销售平台;场景端出现了自有业务为场景的携程、搭建外部场景的轻松保、水滴保;To B端,一些场景定制类企业如量子保、悟空保、海绵保横空出世;围绕企业团险也有保险极客等。

但在这样多维度的竞争之下,一方面,由于风控不足,多出现互联网公司面临依赖第三方渠道造成的高赔付、高续费及佣金支出等问题。

另一方面是高额的科技投入费用让企业短期内难以实现盈亏平衡。比如,二季度泰康在线净利润亏损3.42亿元,较去年同期扩大36.8%。今年一季度易安财险亏损高达2.62亿,并且还深陷人事动荡,虽然中国平安的底蕴更加深厚,但是如果不能持续的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未来也难以维持长久的增长态势。

总的来看,依靠在保险行业多年深耕带来的过硬的实力与市占,现阶段中国平安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还未显现出颓势,但由于互联网保险公司的轻资产模式,资产负债率较低、负债压力小,保单价格较低、数量较大。而且,腾讯阿里又自带流量优势。未来,中国平安还是需要在拓展科技业务之外,坚持巩固保险、银行这两大摇钱树的地位,来增加自身的综合实力与抗风险能力。

文章来源:港股研究社,转载请注明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