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飓风”所带来的影响逐渐削弱,封闭的影业终于迎来了转机。7月16日,国家电影局通知,7月20日起,低风险地区在电影院各项防控措施有效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可有序恢复开放营业,众多影视公司开始从长达180天的休克期中苏醒。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影视公司佼佼者之一的阿里影业股价在最近的六个月内,有五个月都录得了一定的涨幅。北京时间11月19日晚间,阿里影业公布了截至9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报告数据。财报公布翌日,阿里影业股价累涨1.96%,报收1.04港元,总市值为279.06亿港元。可见,对于这份答卷,资本市场似乎比较满意。
那么通过对阿里影业最新的“答卷”解读,究竟是阿里影业的哪些数据表现戳到了投资者的“芳心”?
开源节流,阿里影业亏损有所收窄
纵观阿里影业公布的中期业绩报告,其实由于前期并未完全摆脱卫生危机的影响,所以公司整体的数据表现并不是特别好。即使如此,阿里影业在报告期内还是成功实现了亏损收窄。
据财报数据显示,阿里影业的经营亏损从过往期间约3.36亿元,收窄至报告期的约1.96亿元,同比收窄约42%。报告期内,经调整EBITA约为1.3亿元亏损,与过往期间亏损约2.76亿元相比,收窄约53%,这或许是其得到资本市场认可的主要原因。
报告期内阿里影业实现亏损收窄离不开公司对支出的把控。由财报数据可知,阿里影业的管理费用从去年同期的人民币4.75亿元减少至本报告期的4.15亿元。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由去年同期的人民币1.2亿元减少至本报告期的0.8亿元。并且销售和市场费用更是由去年的人民币6.58亿元锐减至报告期内的0.69亿元,阿里影业的成本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
除了阿里影业在费用上的节流,疫情后涌现的观影潮或许是亏损得到收窄的重要原因。据公开数据显示,截止到8月2日,全国已有超过7000家影院恢复营业,截至复工率超过了60%。
据官方数据显示,7月20日上影节正式开票首日,仅10分钟出票近11万张。其中,淘票票作为官方指定售票平台,据其数据统计,开票5分钟,售出近10万张,售罄率达到75%;开票10分钟,售出近11万张;开票一小时,出票13万张,售罄率97%。
由于疫情原因错过了春节档、五一档以及大半暑期档的影视行业在国庆档也迎来了丰收。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档各大影院8天创造了近40亿的票房,成为仅次于2019年、内地影史第二高的国庆档。
不过就这些原因综合来看,阿里影业这半年亏损得到收窄大部分的原因主要源于外部环境的利好因素,未来随着疫情后人们报复性观影消费潮逐渐消退,阿里还能否延续现今向好的态势?
内容制作板块扭亏为盈,但竞争加剧恐难维稳
截至9月30日止的六个月里,阿里影业在营收构成方面,来自互联网宣发板块的营收为3.81亿元,内容制作业务营收为3.82亿元,综合开发业务营收为1.63亿元。其中,内容制作板块收入快速增长,实现扭亏为盈。阿里影业能够在报告期内实现亏损收窄,内容制作板块和互联网宣发板块功不可没。
互联网宣传板块作为阿里影业目前最重要的营收板块,报告期内的业绩表现离不开灯塔和淘票票的助力。报告期内,淘票票推出“快看”短视频功能,使内容渗透率、购票转化率都得到提升;灯塔上线了“数字化宣发工作台”,将宣发服务覆盖到了全文娱行业。自成立以来,灯塔累计服务了国内88%的院线电影,合作影片票房达到600亿以上。
另一方面,内容制作板块能够实现扭亏为盈,主要得益于阿里影业在剧集制作业务上的布局,开始进入集中产出阶段。在国内影视市场,阿里影业选择参投大档期头部电影,并参与合制与自制低成本优质电影。报告期内参与了《八佰》、《夺冠》等头部作品,《我在时间尽头等你》以2.8亿元的单日票房成绩创下七夕档纪录。此外《拆弹专家2》、《刺杀小说家》、《哪吒重生》也将陆续上映。
而在国际市场,阿里影业一直专注发现海外优质电影,引进推广了一系列国外经典影片,诸如《一条狗的使命2》、《绿皮书》、《海上钢琴师》、《何以为家》等,通过这些国外的经典高质量的影片提升了阿里影业在行业内的知名度。
但是在阿里影业的内容制作有所突破的背后,由于今年是行业彻底的去泡沫化阶段,随着资本趋于理性,行业重新洗牌,缺乏资金实力、内容制作能力的公司将会出局,阿里影业在迎来更大机会的同时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环境。
根据目前电影市场公开的信息,多家影视机构即将推出制作或发行的电影项目,其中由华谊兄弟、中影集团和万达电影领衔,分别已经曝光超过20部储备影片。而阿里影业目前仅有10部,北京文化、腾讯影业、猫眼影业都领先阿里影业。其后,博纳影业、华夏影业和英皇电影与阿里影业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阿里影业未来的处境并不乐观。
随着贺岁档的逼近,影视公司蠢蠢欲动,未来一众高质量、大IP的影视剧登上荧幕,阿里影业旗下的内容板块还能否保持这段时间的竞争优势,或许还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营收同比下滑近四成,阿里影业何时迎来“红利释放期”?
亏损收窄以及比较受重视的内容板块扭亏为盈,这两点无疑是造成阿里影业本次财报后股价有所提升的主要因素。但从营收上来看,却呈现了不小的下滑幅度。2020/21上半财年,阿里影业录得总收入约人民币9.27亿元,去年同期收入为15.01亿元,同比下降38%。
虽说营收的下滑受整个行业大环境的影响不小,但一些行业内部存在的顽疴仍是不可忽视的威胁因素。
一方面,在疫情为整个影视行业带来了负面及持续性影响下,市场需求虽有回暖,但却掩盖不了电影院线停业、电影及电视剧制作停摆、线下电影内容消费需求急剧萎缩的现象。
数据显示,由于持续4个月的影视产业寒冬,期内票房损失估计将超过300亿元。从整个行业来看,不仅是阿里影业,在这段时期万达电影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7%,净利润从去年的11.77亿元跌至-57.55亿元;横店影视营业收入20.32亿元,同比下降24%,净利润同比下降95.5%。
再加上今年的院网之争也在升级,1月23日春节档电影集体撤档后,字节跳动将向欢喜传媒子公司支付6.3亿元左右,《囧妈》因此于农历大年初一登陆抖音、西瓜视频、今日头条、欢喜首映等流媒体平台,免费放映。今年8月初,上半年巨亏的好莱坞巨头迪士尼决定,影视巨制《花木兰》将放弃院线,改为在流媒体平台Disney+上映。
影院选择线上流媒体上映有一定的疫情因素在内,但基于未来万物互联网的线上化趋势以及线上流媒体们在技术上的纷纷发力,院线电影窗口期的缩减可能不会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这与影视营收和行业多年来培养的付费模式相左。随着窗口期越来越短,甚至几乎院网同步,即使有着阿里大文娱生态做支撑,但是未来仍需承受院线巨头扩张压力以及流媒体的新一轮冲击。那么,反映在阿里影业的营收数据上,短期内要想呈现大幅度的扭转仍有一定难度。
除此之外,阿里影业所属的阿里大文娱板块过去三年换了三任轮值总裁,十位核心高管,导致战略混乱,业务无法聚焦。原先属于阿里大文娱的UC、阿里音乐、阿里文学被划归到了创新事业群。在阿里大文娱做减法的背景下,阿里影业能否与支付宝背后阿里经济体超过7亿用户形成聚合效应,目前来看还是一个未知数。
总而言之,随着行业寒冬慢慢褪去,阿里影业这份中期报告确实显露了一些复苏的态势。但是,由于大环境加速资本整合,未来阿里影业面临的竞争情况也将更加严峻与复杂,再加上春运逼近,疫情反复的威胁加重,若想要延续涨势,阿里影业还将面临不少的波折。
本文来源:港股研究社,转载请注明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