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易观数据,2013年国内互联网医疗投资案例55起,BAT等互联网巨头携巨资跑步入场,掀起了互联网医疗的第一次浪潮。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带来的封城、出行限制,让互联网医疗再次成为必需品,其中的佼佼者阿里健康年内的涨幅已经逼近120%。
北京时间11月25日,阿里健康在港股盘后公布了截至9月30日止6个月的业绩报告。从财报数据表现来看超出市场预期,受财报利好,阿里健康11月26日开盘股价上涨,截止发稿,涨4.06%,报20.50港元。
本月中旬,阿里健康入选“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成为本次入选该指数唯一一家互联网健康公司,可见其潜力还是获得了港股市场的认可。那么,备受重视的阿里健康本期交出的“成绩单”表现如何?随着互联网+医疗健康成为目前大环境下的重要命题,阿里健康能否在这个万亿市场脱颖而出?
中期业绩扭亏为盈,“拐点”将至还是“昙花一现”
自上市起多年陷入亏损窘境的阿里健康终于在此次报告期内迎来了反转,财报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止的6个月内,阿里健康的利润额约为人民币2.79亿元,相比去去年同期亏损人民币0.076亿元,增加人民币2.86亿元。经调整后的利润净额达到人民币4.36亿元,同比增长286.4%。
阿里健康之所以能够在报告期内实现扭亏为盈,有四月份完成向Ali JK Nutritional Products Holding Limited收购药品类目所产生的裨益的原因在。
并且疫情后互联网+健康意识的提升也带动了阿里健康利润的增长。据最新发布的《2020中国家庭健康指数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提升了公众的传染病防控意识,有高达96.7%的公众已形成“咳嗽、打喷嚏时用胳膊或纸巾掩盖口鼻”的良好习惯;有92.7%的调查对象有意愿接种疫苗。
但中新网数据显示,目前人们有针对性的自我健康监测意识偏低。例如,对于“40岁以上人群需要多久进行1次肺功能检测”的问题,有高达92.8%的调查对象并不清楚。想要持续性提高公众互联网+健康意识,阿里健康任重而道远。
不过虽然有一部分人群的自我健康监测意识偏低,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行业增长仍有一定的空间,这也是促使阿里健康报告期内扭亏为盈的一大因素。数据显示,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迅速发展,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9.37%,2020年有望达到941亿元。
并且根据卫健委数据,截至2019年11月,我国已建成互联网医院数量达到269家,预计全年将达到300家,反应了在市场需求攀升和政策利好频出的双轮驱动下,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呈现跨越式发展。
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外,今年11月1日,阿里巴巴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共同打造的“未来医院”信息系统上线,这也是全国首个基于云架构的智慧医院信息系统,可以看出阿里健康这两年着重在发力数字基建,借此推动的效率提升及成本优化,并希望突破外界对其“医药电商”的印象。
这样来看,阿里健康能够在报告期内扭亏为盈,行业与大环境的利好是主要原因,因此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对其盈利能力能否长久保持下去持怀疑态度,聚焦阿里健康的中期业绩报告,一些财务指标的背后确实反映了公司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
业务危机初显,阿里健康高增长背后难掩隐忧
从港股研究社对阿里健康近几年的财务数据分析来看,虽然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但是营收放缓的轨迹却并没有得到制止。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阿里健康总营收总额虽然翻了接近三倍,但其营收增速却在不断放缓。聚焦到最新财报,阿里健康在报告期内录得收入为人民币71.62亿元,同比增长74%,但其营收增速对比去年再次出现放缓轨迹。
在其营收放缓的背后,一方面,阿里健康的成本压力却并未得到抑制。但从运营开支来看,履约由人民币4.76亿上升至7.49亿元,销售及市场推广费用由3.33亿上升至5.09亿元,行政费用由1.05上升至1.43亿元,产品开发由1.35上升至2.29亿元。在营收放缓时费用支出却全面上涨,若未来不能得到控制,由盈转亏或许只是时间的问题。
另一方面,一直以来阿里健康营收结构单一的状况在最新财报中仍未改变太多。财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医药自营业务高达60.36,在总营收中占比接近85%,而增长较快、发展潜力较好的医疗健康服务与数字医疗业务目前都还未形成规模效应。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营收单一无疑会被业内人士诟病,未来或许会成为影响阿里盈利能力的一大因素。
除了这些能够从财报内看出的问题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阿里健康目前所面临的竞争状况愈发严峻,内忧未解,外患却紧随而至。作为互联网医疗“三巨头”,京东健康即将赴港上市,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将持续威胁阿里健康。而平安好医生签约外部医师全部来自三级甲等医院,拥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不管是在专业医师资源还是平台效率方面都远超阿里健康。
在多个领域交锋的腾讯虽然未与阿里健康正面交锋,但是“投行化”的腾讯却在医疗领域进行了41笔投资。比如同样是挂号问诊起家的微医、好大夫在线,医美平台新氧、更美,以及医疗AI公司晶泰科技和体素科技,多个细分赛道全面铺开。
再加上,字节跳动5月以数亿元对价完成对百科名医的全资收购;9月,完成对医疗健康业务的首次品牌确认,推出独立品牌“小荷医疗”。百度健康携算法入局,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意欲搭建一个从健康医疗科普、问答、直播等内容生态到在线问诊、健康管理等健康医疗服务的商业闭环。2019年四大上市医药连锁零售公司大参林、益丰药房、老百姓及一心堂的收入规模均超过100亿元,巨头之间的战争愈发激烈。
阿里健康好不容易从增长天花板、盈利问题的行业梦魇之中挣脱,但对于其财务指标反映的这些问题,以及互联网医疗中普遍存在的触诊或门诊等面对面的诊疗需求问题未来若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阿里健康或许仍会被再次拖入困境之中。
京东健康上市在即,正面PK阿里健康胜算几何?
在阿里健康想要成为中国医疗科技版图的核心入口的过程中,京东健康无疑是其路上最大的绊脚石。11月15日晚间,港交所官网披露了京东健康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聆讯后资料集。据此前香港当地媒体报道,其目标集资额达30亿美元,如果成功上市,或使京东健康成为蚂蚁集团暂缓上市以来香港最大新股
公开资料显示,京东健康是京东集团在京东数科、京东物流之外的第三个独角兽企业,也是集团在零售、物流、数科后的第四大业务板块,主营业务为零售药房及在线医疗健康服务,从业务分部来看,京东健康与阿里健康宛若“双生子”。
虽然二者的业务模式十分接近,但从估值来看,京东健康在一级市场的估值已经开始直追阿里健康,其在A轮融资完成后的估值为约70亿美元。2020年8月,京东健康获得了高瓴资本8.3亿美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已经高达300亿美元,与阿里健康之间的差距不大。
从盈利能力对比来看,京东健康反而更胜一筹。京东健康2019年业务收入达108亿元,并已实现盈利。而阿里健康2020财年营收为96亿元,亏损1570万元,一直到本报告期内才实现盈利,盈利规模长期落后京东健康。
借助物流优势,京东健康在O2O业务上也领先阿里健康。目前京东健康拥有11个药品仓库和超过230个其他仓库。截至2020年6月30日,京东健康的O2O业务已经覆盖了超过200个城市。而阿里健康发力较晚。截至2020年3月,阿里健康的“30分钟送达、7*24小时送药”服务仅覆盖了杭州、北京、广州、深圳、武汉、上海、成都等共14个城市。
不过从活跃会员数量来看,背靠阿里的阿里健康似乎拥有相对更多话语权。京东健康的累计用户数超过1.5亿,活跃用户0.725亿个,而在最新的财报数据中,天猫医药平台的年度活跃消费者已经超过2.5亿。双方你来我往,扭亏为盈的阿里健康对上上市在即的京东健康,究竟谁才能在拥挤的赛道中卡住头部位置,形成规模优势,现在还存有很多的未知数。
总而言之,阿里健康调兵遣将扩张版图的同时,互联网医疗赛道其他玩家也没有闲着。未来,谁能坐稳行业龙头,作为阿里系“双H”战略重要支柱的阿里健康能否如愿成为中国医疗版图的核心入口,时间会给出答案。
本文来源:港股研究社,转载请注明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