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道“冰火两重天”,捞王上市能否用“清汤”破局?

港股研究社 出处:二牛网 2021-09-03 10:09

赛道“冰火两重天”,捞王上市能否用“清汤”破局?

火锅界的又一巨头发起了对上市的冲击。

9月1日,据港交所披露,粤式火锅连锁餐厅“捞王”递交招股说明书,中金公司和华泰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这个夏天,单看资本市场,火锅的表现似乎不如从前沸腾,但事实上,捞王、海底捞、呷哺呷哺等依旧延续无限扩张的打法,完成逆势增长的同时又加速了门店扩张的脚步,这也一定程度上反应出火锅消费的新态势。

如今,捞王递表的这一举动,似乎也是对这一趋势的表态。

靠“火锅”撑起营收一片天

捞王成立于2009年,隶属于「捞王」旗下品牌,李裕成作为捞王的创始人兼董事长,目前,捞王主要经营项目为火锅餐饮。

从最初的单一市场切入,到连续开拓多渠道市场,如今,捞王实现对中国内地市场的全面覆盖,目前,捞王在中国内地的25个城市开设了135家连锁自营餐厅,及在台北开设了一家餐厅,其中,包括2家“锅季”、2家“捞王心灵肚鸡汤”。

在运营品牌当中,捞王旗下拥有众多品牌,包括捞王主品牌、锅季以及捞王心灵肚鸡汤三个品牌,三个品牌覆盖不同的市场以及用户人群,其中,主品牌捞王就是以粤式火锅为主,目前门店数量达到130家。

赛道“冰火两重天”,捞王上市能否用“清汤”破局?

按2018—2020年新餐厅开张总数而言,捞王是国内粤式火锅增速最快的一家,过去三年分别新开19、19和38家餐厅。

这一切的背后源于市场对其所处粤式火锅赛道的看好,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粤式火锅餐厅是火锅餐厅市场中发展最快的品类。

自2020年至2025年,国内粤式火锅餐厅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5.3%,增速超过其他类型火锅餐厅,以2020年收入计算,捞王在国内粤式火锅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达到1.7%,在整个中国火锅餐厅市场中排名第四。

今年上半年,港交所融资总额达到2097亿港元,同比增长138%,仅次于纳斯达克和纽交所,其中,96%来自中国内地企业,募资大约2021亿港元,这也表明投资者以及资本市场看好中概股的未来发展潜力。

回归到捞王本身,在多品牌运营的基础上,捞王盈利状况处在一个健康的水平。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捞王营收分别达到8.709亿元、10.948亿元和11.248亿元。与一众港股上市公司对比也能明显看出,捞王的营收规模超过今年大涨的赤子城科技和百奥家庭互动。

赛道“冰火两重天”,捞王上市能否用“清汤”破局?

这波业绩增长的背后,与捞王的人均消费脱不开关系,2018—2020年,捞王的餐厅顾客人均消费分别为120.3元、123.7元和128.1元,整体呈现增长态势。对比海底捞同期的人均消费,能够发现捞王要高于海底捞,财报显示,2020年,海底捞人均消费为112.8元,而2021年同期下滑至107.3元。

另外,也要归功于“捞王”主品牌的出色表现,报告期内,捞王贡献了29.905亿元的营收,占比公司总营收超9成,换言之,“捞王”主品牌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捞王赴港上市的底气。

“差异化超车”背后的B面

尽管从2018—2020年捞王的营收体量上来看,一直处在上涨阶段,但营收增速却呈整体放缓趋势。

2019年捞王营收增速达到25.70%,但到了2020年营收增速却仅有2.74%,排除疫情导致的宏观因素外,更大程度上还是来自捞王旗下品牌略显发展颓势。

深究其原因的背后,也是源于经营数据的不佳。目前,捞王的翻台率出现连年下降的情况,2018—2020年,其翻台率分别为3.1、3.0、2.5,2021H1则再度下降至2.4。

这也意味着捞王在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营业时间内,让座流动率的经营效率在逐渐下滑,未来的盈利能力要受制于翻台率的增长情况。

另外,人均消费上捞王也处于下滑趋势,2020上半年人均消费达130.1元,到了2021上半年却下滑至123.9元,而这也能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方面,从侧面反映出市场对捞王的品牌忠诚度以及消费频率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人均消费的下滑或许与捞王餐品价格上升不无关系。

早在2020年初,海底捞也曾做过这样的决策,对部分菜品以及小料实行涨价、收费的决定,但在却引来消费者的一片骂声。

2020年4月,海底捞发布《致歉信》,承认上调了部分菜品价格,并指出“涨价是公司管理层的错误决策,伤害了海底捞顾客的利益”,决定将所有门店菜品价格恢复到1月26日停业前标准。

从捞王的品牌定位出发,并没有选择“红汤火锅”而是走差异化路线,挖掘相对清淡的粤式火锅,但从受众群体以及口味偏好上而言,不太符合大众用户的口味。

捞王的门店地区分布以及扩张路线上,也能很明显的说明这一点,招股书显示,捞王的门店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等,门店数量达到116家,捞王之所以能在这些地区开出多家门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地区消费者口味清淡,但从整体上火锅消费地区来看,“红汤火锅”还是占据主体地位,这也意味着捞王的发展,可能会受到地域性限制。

最后,作为火锅餐饮赛道,捞王自然避免不了与海底捞、呷哺呷哺这些头部玩家竞争。尽管海底捞经历了市值腰斩,但目前的市值依旧高达1730亿港元,领跑港股餐饮板块;九毛九也以383亿港元的市值位居第一梯队。

捞王要想成功上市,这些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解决翻台率以及人均消费下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餐饮新消费作为大众刚需,赛道依然火热,伴随着资本势力的加持,似乎给了捞王更多的现象空间。

面对餐饮“冰火两重天”的捞王能否“破局”?

民以食为天。

我国作为人口数量第一大国,对餐饮的需求不言而喻,前瞻数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餐饮收入预计将达到8万亿元,增速保持在8%—9%之间。

火锅作为餐饮第一大品类,市场规模达万亿。因为进入门槛低、容易标准化、受众基础广泛、且社交属性凸显,火锅赛道吸引了众多玩家入局,今年以来,以工商登记为准,截至8月20日,我国今年已新增超4.2万家火锅相关企业。

赛道红利的释放,也引来了一批新兴玩家的加入,一些互联网企业也在餐饮、火锅赛道有所行动,腾讯、字节出手频繁,稳居餐饮新消费投资第一梯队。

企查查数据显示,互联网巨头在餐饮新消费赛道的投资超过71.56亿元,达31次,其中,腾讯反应最快,在餐饮新消费领域总共出手8次,有7次集中在2021年。

时隔近十年沉寂已久的火锅赛道,在资本市场的热度逐渐提升,8月初,“周师兄”宣布完成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此轮融资的投资方为黑蚁资本。

今年6月,“巴奴毛肚火锅”也获得了5亿元的新一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高榕资本、番茄资本等,此轮融资过后市场传闻其估值高达200亿元。

站在捞王的层面,目前,捞王旗下门店投资回报期相对较短,能够快速实现资金的回笼,短期时间内达成盈利的目的。

以旗舰品牌「捞王锅物料理」为例,开设一家新门店的平均成本约为每平方米8000元至9000元,大部分门店在营运的第一或第二个月达到首次盈亏平衡,一般平均现金投资回报期为13个月,这也能为投资者提振信心。

不过,一旦上市也就意味着要接受投资者更多的审视。此时,竞争力如何等难题也将被聚焦及放大。

捞王的品牌定位以及升级较慢,对市场风向的把握不够敏感。早在2015年,海底捞、呷哺呷哺等火锅外卖推出火锅外卖、以及“火锅+奶茶”新型餐饮形式之时,整个火锅赛道都笼罩在这种热潮之中,但捞王并没有紧跟脚步,选择推出相关业务。

直到2018年,在海底捞、呷哺呷哺等玩家火锅外卖成熟之际,捞王才选择推出火锅外卖、以及“火锅+奶茶”等形式,但这也让捞王失去了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

再者,尽管资本市场上对火锅赛道的投资不断,但从二级市场上给出的反馈来看,整个赛道却是处于一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今年,海底捞、呷哺呷哺在资本市场的走势令投资者诧异。

年初以来,海底捞股价已经从最高点85.8港元跌至目前的31.75港元;呷哺呷哺也从最高点的27.15港元跌至目前的7.81港元。

对于火锅赛道份额排名第四的捞王而言,能否在餐饮赛道“冰火两重天”的背景下,找到一些新的市场打法开启“破局”之路,或将成为捞王日后上市博得投资者青睐的关键所在。

本文由港股研究社(ID:ganggushe)原创,转载、合作请联系微信:meiganggu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