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指数成投资主线,基石药业有望迎价值重估

港股研究社 出处:二牛网 2022-01-07 19:14

随着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创新药逐渐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创新药产业链正迎来发展机遇。

根据医药魔方PharmaGo数据库统计的结果,2021年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共批准83款新药,从疾病领域来看,2021年NMPA批准的新药仍以肿瘤药居多,占比31%(26/83);其他占比较高的疾病领域还包括感染性疾病(28%,23/83)、内分泌代谢(12%,10/83)、神经精神(11%,9/83)、血液6%(5/83)。

近期,基石药业宣布择捷美®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择捷美®成为全球首个联合化疗获批一线治疗转移性鳞状和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 PDL1 抗体,全球范围内,肺癌的发病率持续增长,也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且存在着巨大的未满足的医疗需求。预计到2025年,全球肿瘤药物市场规模将达2690亿美元,其中免疫肿瘤药物将贡献约20%。

高盛、大摩等知名机构在择捷美®获批后,皆给予了基石药业看好评级,大摩给予其“增持”评级,目标价调整至20.5港元;高盛也维持基石药业“买入”评级,目标价达18港元。择捷美®获批上市的背后,为何众多知名投行会纷纷看好?

创新药市场受到资本及投资人高度关注

近年来,我国创新药行业取得了一定发展成就。

自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创新药产业整体处于上升阶段。到2020年,我国创新药在研管线数量占到全球的13.9%,位居全球第二,是除美国之外,研发成果最为丰富的国家。

形成这种产业热度现象的背后,也源于政策、市场、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从IARC公布的最新数据来看,我国已经成为癌症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457万人,占比全球的23.7%,中国对癌症创新药的需求量存在上升空间。

(图源:IARC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报告)

另外,国家政策层面倡导及鼓励“源头”创新及自研创新。

去年11月,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正式落地施行,明确了药企从确定研发方向到开展临床试验,应该贯彻落实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患者为核心的研发理念。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对肿瘤药临床和上市要求的收紧,体现出监管层面在政策导向上鼓励源头创新,鼓励企业研究新靶点、新机制、新适应症的导向。

此外,随着医药改革、药品集采政策的持续深入,传统药企仿制药业务竞争加剧,不少企业受限于同质化市场,表现增长受压。

多重因素作用下,包含创新药研发在内的生物医药行业成为中国火热的资本风口之一。据万德数据,截至2021年12月中旬,中国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等行业投融资,累计融资额达到451.57亿元,其中,包括鼎晖百孚领投,高特佳投资、德屹资本,多家知名机构参与。

为何基石药业能获得投资机构看好?

早在2021年下半年,招商证券就重申基石药业买入评级,目标价达到19.1港元;8月中旬,大摩和高盛也分别发布研究报告,给予基石药业增持评级,目标价的上调幅度分别达54%及22%。而宣布择捷美®获批上市的当日,基石药业股价涨近6%,也再一次体现了投资者对基石药业的肯定态度。

我们知道,机构总是以超前的眼光去看待一家公司的长期价值。为何机构会看好这样一家生物制药企业?这里我们或许可以围绕择捷美®以及基石药业自身两个部分来看待。

就研发成果而言,择捷美®从I期临床首次人体试验到第一个肺癌大适应症获批,总研发时间用了不到四年时间,是全球首个用于联合化疗获批一线治疗转移性鳞状和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PD-L1抗体,有望未来成为NSCLC晚期的免疫治疗首选药物。

值得一提的是,除此次获批的适应症外,2021年9月,NMPA已受理了择捷美®作为巩固治疗用于同步或序贯放化疗后未发生疾病进展的不可切除的III期NSCLC患者的新药上市申请,该产品将有望成为同时覆盖 III 期和 IV 期 NSCLC全人群的PD-(L)1抗体。

据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全球有221万例新发肺癌患者,其中NSCLC占比达到85%,其中又有66%的患者被诊断为III/IV期NSCLC,可以说择捷美®的市场潜力广阔,特别是中晚期肺癌患者的应用市场较广。

目前,辉瑞以及海外EQRx公司分别已经拿到了基石药业择捷美®的国内外商业化授权。根据协议,基石药业将获得来自辉瑞的2亿美元股权投资、最高2.8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与额外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同時EQRx与基石药已达成全球战略合作,获得了舒格利单抗以及CS1003(抗PD-1单抗)在除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以外全球市场的独家商业化权利,据协议条款获得1.5亿美元的首付款,及最高可达11.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额外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这意味着择捷美®具有较高的商业化价值以及变现可能。

此外,拥有舒格利单抗海外权益的EQRx公司以41.5亿美元投资前估值合并上市,登陆纳斯达克全球市场,募资18亿美元,而舒格利单抗海外权益占到其整体估值的3/4,这也将间接性地助推基石药业估值提升。

如果说对择捷美®是基石药业自身实力的一种外化表现,那么,管线布局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就是这种外化表现的内在动力。

围绕“自主研发+引进”策略,基石药业目前拥有15种专注于肿瘤治疗领域的候选药物,分别处于临床前至临床后期的不同阶段。目前,基石药业“短期不可替代”的管线布局,已经逐渐显现出差异化竞争优势。普吉华®、泰吉华®等几款创新药品已经获批上市,在其市场定位上,找到了市场的空白区,成为“中国首个”创新药产品。

就拿普吉华®来说,在中国,RET突变癌症患者每年新增8万人,且人数具有增加的趋势,但在普吉华®获批上市之前,其实是缺乏相关靶向药物用于深入治疗的。那么,普吉华®获批上市之后,也就意味着其成为中国首个获批的RET抑制剂,将用于治疗RET融合阳性NSCLC患者,为患者提供用药需求。

抓住市场机遇的同时,基石药业还在不断开展广泛的合作以及商业化布局。目前,基石药业已经与国药控股、镁信健康、北京圆心科技、思派健康科技等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扩大自身产品覆盖率。

从2021年中期业绩来看,上半年基石药业营收达7944.9万元,而这些营收仅是来自5月底到6月底,泰吉华®及普吉华®的一个月营收。这也是为何在2021年中期业绩报告公布后次日,基石药业股价涨幅一度超过8%的重要原因。

这样来看,投资机构则是以更加全面的角度去看待一家公司的投资价值,结合2021年中期业绩表现,也能表明基石药业已经打通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实现商业化落地,具备长期关注价值的逻辑。

从创新药指数投资价值,重估基石药业增长逻辑

要想探讨一家药企的投资价值逻辑,首先要理性地看待这家药企所处的大盘表现。

作为一家创新药企,创新药产业链是当前资本市场及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指数投资价值而言,CS创新药指数目前的盈利能力和营收成长性还是非常不错的。

Wind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10日,CS创新药指数自2014年以来累计涨幅达到203.97%,年化收益率达到22.23%,要优于国证医药的136.38%、中证医药的87.30%、全指医药的86.48%等主流医药指数的同期表现。

其中,前十大成分股囊括了众多市场关注度较高的医药行业个股,比如恒瑞医药、乐普医药等,但细分能够发现,前十大成分股中更集中在生物制药领域,我们都知道与生物科技企业不同的是,生物制药企业涉及药品生产、商业化落地。

尽管创新药品所带来的长期估值是资本市场看重的焦点之一,但能否投产以及商业化落地,才是考量一家创新药企在资本市场的投资价值核心所在。像恒瑞医药等创新药企,多数都已经实现商业化落地。

换言之,在创新药产业链投资价值显现的大趋势下,已经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基石药业,其估值是具备提升空间的。

但更关键的还是要聚焦在药企本身,作为一家生物制药企业,最核心的挑战就在于是否具备“研产销”一体化能力以及能否形成规模效应。

成立之初,基石药业就聚焦在“自主研发+联合其他药企研发”的产品管线策略,深耕“同类首创”/“同类最优”候选药物。2021年上半年,诸如精准靶向药阿伐替尼也已经先后在国内外市场获批上市或进行临床试验。

事实上,基石药业在创新药品领域获得的进展,也表明了其秉持着对自主研发长期坚持的态度。2021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基石药业研发费用达4.45亿元,在同类香港上市公司中排名靠前。未来,随着基石药业包括艾伏尼布等行业稀缺药品在内的其他明星产品获批在即,其长期价值观也将持续反哺到基石药业自身的增长上来。

研发之外,基石药业在临床开发及药品注册等环节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对于国内部分老牌药企而言,研发是其强项,但在临床推进以及注册阶段却缺乏相关经验。如治疗IV期临床非小细胞肺癌的药品,恒瑞的卡瑞利珠用了三年半时间,而基石药业旗下的舒格利单抗只用了两年时间。

基石药业表示,将全面加快临床开发计划,对具备同类首创/同类最优/第一梯队潜力和全球权益的管线2.0产品,预计2022年将提交一至两项IND申请以进一步推进药物研究进展。

药品商业化方面,基石药业也不断扩大销售团队,拓展产品在市场上的可及性。据了解,基石药业商业团队目前已覆盖四个主要肿瘤治疗领域、在约100个城市内覆盖超过400家目标医院。

与此同时,在同步开发拥有全球商业权利的其他FIC/BIC/FW产品,包括两个多特异性抗体及一个ADC药物。随着这些品种研究进展的推进,多品类的创新药品销售也将有助于基石药业实现估值溢价。

总的来讲,基石药业在自身商业化潜力被逐渐释放以及创新药产业链成为投资主线的双加持下,已存在被低估的可能。但在创新药市场价值被加速发掘的未来,能够明确的是,基石药业是一家值得被长期关注的价值股。

文章来源:港股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