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数字化蓝海中,海上鲜“扬帆”还需“好桨”?

@港股研究社 出处:二牛网 2024-06-18 10:56

“数字渔业”时代,一些在线“卖海鲜”公司也正值资本市场逐浪的最好时机。

据了解,近日,宁波海上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上鲜”)已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国泰君安国际、东兴证券(香港)为其联席保荐人。

根据天眼查,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浙江宁波,定位为一站式渔业综合服务企业,主要运营海鲜销售、燃油及油品销售、海上通信及IT解决方案服务等业务。

其中,海鲜销售业务是海上鲜的营收主力,招股书显示,其产生的收入分别占公司总营收的56.3%、62.1%、83%。而该业务的开展则主要借助公司开发的HSX App,将上游销售商与下游买家连接,促进海鲜交易。

这样的运营模式,也直观体现了海上鲜的经营主线是数字化。具体而言,HSX App背后是一套“北斗+互联网+渔业”的技术运作体系,而这一体系搭建离不开市场需求、产业迭代等因素驱动。

此前,传统的海鲜交易过程中,始终存在一些痛点,比如信息不透明、中间环节过多、食品安全难以保障等,亟需数字化手段介入,以打破上下游之间的交易屏障,促进交易效率提升。而近年来,数字化也有了更大的支撑,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以及政策端的支持力度加大,海洋经济有了更大革新动力。

CIC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冷冻海产贸易的市场规模达到3634亿元,预计2027年将达到431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5%;其中,数字化冷冻海产贸易市场规模在2022年已达到139亿元,预计2027年将快速增长至33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9.4%。

当然,从这些数据也可以看出,我国海鲜交易的数字化仍处于起步阶段,渗透率偏低,对于海上鲜等海洋数字化服务提供商而言,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数据也有所反映:据CIC报告,2022年,海上鲜在中国内地的海鲜销售业务收入所占市场份额仅为0.2%。

而在提升市占率的过程中,公司还面对诸多发展压力。比如,市场竞争激烈,目前在渔业数字化服务领域,传统批发商、电商平台、新兴企业等也在携优势入局;供应链存在不确定性,据悉,渔业供应链涵盖捕捞、加工、运输等多个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公司整体业务发展,另外,这些环节的运作需要企业持续的成本支出,虽然从海上鲜的业务模式来看,其不参与前期生产、捕捞流程,但仍然面临较大的采购压力。

这种情况下,海上鲜业绩表现不稳的情况也较为突出。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海上鲜的营业收入分别约11.98亿元、14.27亿元、9.1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534.2万元、3412.3万元、3580.3万元,整体毛利率分别约为5.5%、5.2%、7.9%。

而在实现稳定且持续的增长上,海上鲜多元业务布局的作用或能得到较大发挥。其实除了海鲜销售,其开展的燃油销售、海上通信服务等业务也极具前景,比如,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到2025年,全球海上通信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美元。这一背景下,若针对性加强发力,海上鲜未来能打开的发展空间或超当前预期。

另外,平台技术的迭代也需兼顾。其实,当前流行的大模型技术在渔业中的应用性也较强。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道亮就曾直言:“人工智能在智慧渔业中的应用,是多元、深远、长期的。”由此来看,引入新兴技术,也成为海上鲜能否创造更大突破的决定性因素。



周阅读排行榜 TOP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