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捉弄:快时尚巨头SHEIN上市遇阻,错过中概股暴涨潮

@美股研究社 出处:二牛网 2024-10-04 18:42

中国资产正在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自九月底政策组合拳提振国际市场信心以来,A股、港股、美股三地中国资产纷纷参与到盛大的估值回归潮之中。曾经常被投资市场放在嘴边的“anything but china”,此刻已瞬间转换为另一种含义的“ABC”——allin buy china。

业内最知名的对冲基金管理人之一大卫·泰珀(David Tepper)甚至直言:建议“买入一切”中国相关的资产。

(图源:CNBC官网)

然而在这市场同庆、投资者大喜的时刻,那些没能赶上这场狂欢的巨头,却多多少少有些落寞。尴尬的点在于,部分企业错失机会的原因,是在暴涨来临前一直卡在上市进程中。比如曾被视为全球快时尚黑马的SHEIN,近年来通过各种手段瞄准不同的资本市场,但至今没有完成上市。

虽然它们中的一部分如今可能已不属于“中国资产”,但面对史无前例的市场暴涨潮,很难想象这类企业当前心态会有多复杂。

突如其来的转折与暴涨

给中国资产一个星期,它能完成改天换地的奇迹。回顾这轮让全球中国资产雨露均沾的暴涨潮,投资者的心情恐怕很难平静。让我们挑一些重点来回顾:

9月24日,两条核心政策亮相,A股午后开启大涨,上证涨超4%,茅台股价接近涨停;到了晚上,离岸市场中国资产全线暴涨,中概互联网指数KWEB大幅跳空高开,涨超10%,高盛电话会被蜂拥而来的投资者挤爆,不得不专门总结了客户最关心的五个问题公开回答,并最终得出上涨势头可继续的结论。

25日、26日、27日,市场奇迹连续上演,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夜盘刷新一年新高,港股成交额创下新纪录,上交所一度被挤到宕机,KWEB涨幅及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涨幅均超10%。信心大爆发,有券商直接给公众号标题打上了一个“干”字。

(图源:中信证券微信公众号)

30日,A股迎来国庆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上证指数暴涨超8%,一个星期时间从2700点左右拉升至3300点以上,完成强势突破。

国庆节期间,领涨世界的A股休市了,但离岸中国资产并不受影响,热潮还在继续。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政策直接推动了热潮的产生,但我们也需要看到,企业依然是资产增值的立足点。普涨之后,大概率就是轮动。目前,中概股个股里腾讯、京东、阿里、哔哩哔哩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涨幅。盘面更小的极氪、禾赛、特海国际等近两年上市的新中概股,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受益。

摩根资产管理中国副总经理杜猛在发言中表示:“近期一系列会议,反映了政府对于经济和资本市场的重视,投资者也开始期待更多有针对性、有效性的政策落地,投资情绪逐步回暖。初期往往表现出高弹性的超跌反弹特征,拉长时间来看,高质量的公司或将呈现出可持续向上的空间。”

“高质量公司”值得重点关注,它揭示了暴涨背后的一个关键点:中国资产中不少优质公司,在过去一段时间估值受到极大压制,此刻迎来回升。对于近两年成功上市的中概股——尤其是本身基本面较好的企业来说,这无异于天降喜事。

2023年赴美上市的中概股超过30家,2024年截至7月底上市的中概股约为25家,整体上市情况较好,也让很多新公司成功享受了这一波中国的资产红利。但在二级市场之外,仍有错过上市机会的公司在徘徊,其中不乏世界知名的垂直领域巨头。

两种不同的光景落在同一时间段,让人感慨世事无常。

徘徊上市路口的巨头错失机遇

最受投资者期待的上市公司,一定在特定领域有一定领先价值。例如,曾经以高额估值备受关注的快时尚巨头SHEIN,一度拥有超过千亿元美元的估值,且由于背景神秘,更被外界高度关注。

然而,一直谋求上市的SHEIN却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成果。最近,在中国资产暴涨的热潮里,它反而遇到了一点小问题。

据南华早报9月27日报道,SHEIN此前宣布已解雇了新加坡的17名员工,这是它自“2021年将总部从中国迁至新加坡以来首次确认裁员,反映了这家在中国创立的公司如何努力应对跨境电子商务业务中的一系列挑战”。

(图源:南华早报SCMP官网)

这背后有一个小故事,即虽然外界都深知SHEIN拥有中国背景——比如帮助其快速崛起的小单快反模式,就非常依赖广州番禺等地密布的服装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但SHEIN自己却在近两年致力于淡化其背景色彩,转而强调自己是一家全球化的新加坡公司。

这种矛盾的定位,一度让外界难以看透这家公司的想法。

9月28日,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举行,知名经济学教授林毅夫提到,中国在软件层面有很多亮点,比如美国下载量最大的四个软件都是中国企业拥有的,像“快时尚的SHEIN”。

然而,据联合早报等媒体报道,半个月之前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举办的全球人工智能峰会上,SHEIN集团副主席马塞洛·克劳尔(Marcelo Claure)却直言:“SHEIN不是一家中国公司,它是一家新加坡公司,借助中国的制造业和供应链。”

(图源:Unsplash)

再往前数的7月,SHEIN执行主席唐伟却也给过这个问题一个复杂的答案:“如果从出生地和供应链角度,SHEIN是一家中国公司;如果从总部和核心人员办公地角度,SHEIN是一家新加坡公司,CEO办公室、财务等核心部门均设在新加坡。”而在SHEIN的价值观、使命和愿景等方面,它和美国是一致的。

无论这方面还有多少谜团,身份的转换都没有帮助SHEIN取得上市方面的有效进展。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解释,能吃上这波中国资产红利的公司,其发展重点都放在自己的业务上,长期保持对业务的专注。其上市虽然更早,但上市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成果。

相比之下,SHEIN试图通过转换身份加速自己的上市进程,却似乎模糊了重点。到头来,“美国公司”显然不是中国资产。而且无论哪个身份,它都已经确定错过了这一次的中国资产红利。

还有机会吗?

一开始,SHEIN将上市重点放在美国市场,但受到当地相关机构和人员的明确反对。

(图源:CNBC官网)

后来,SHEIN又在上半年被报道转战伦敦市场上市,《南华早报》在报道中援引相关人士发言称,SHEIN急于上市“压力来自投资者兑现的希望”。

到了7月,环球时报又援引英媒报道称,SHEIN可能计划直接向英国公众出售股票,以DPO模式替代IPO,因为前者门槛更低。

SHEIN的急迫已经摆在明面上,投资者为什么着急?因为从市场表现来看,SHEIN在2022年被传赴美上市时,彭博社的报道披露的它的估值高达千亿美元,但这成为了历史。2023年5月融资时,其估值已经滑落到640亿美元。

这背后,SHEIN的业务基本面非常复杂:好的方面是,其营收和利润经过了一段高速增长期,还进行了不少对外并购,扩充品牌矩阵;不好的方面是,其业务规模越来越大,经营压力凸显,不仅增长下滑,还出现了不少涉及版权、供应商权益的负面事件。

马来西亚东方日报和德国媒体近日就报道,SHEIN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出售了阿迪达斯、彪马等品牌的商品,而且售价大幅低于品牌方的渠道售价,遭遇品牌方批评,并可能采取法律手段维权。《南德意志报》报道称,阿迪达斯发言人强调:“阿迪达斯自身没有在Shein平台上从事销售活动,也不会允许该平台销售阿迪达斯的产品。”

(图源:马来西亚东方日报官网)

还是那句话,经营成绩才是企业的底色。纠结身份问题,再多的手段也不能“改命”,反而容易在蹉跎中错过当前这种偶发的机会。

就像券商所分析的,中国资产红利未来大概率会落下高质量发展的公司身上。对此,那些没能在这次红利爆发前上市的公司都应该明确,对优秀的公司来说,一切成果都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