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辰纹
来源 | 洞见新研社
1958年,约瑟夫·恩格尔伯格和乔治·德沃尔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unimate。
1961年,unimate在通用公司完成安装,开始辅助汽车生产,看似笨重的矩形机身,巨大的底座上连接着一根粗壮的机械臂。
从外观上来看,unimate与人们想象中的“机器人”相差甚远,然而这台工业机器人的“上岗”则从另外一个层面告诉公众,机器人并不一定要长得像人。
可是在具身智能的大潮下,机器人必须造成人形似乎成了一件约定俗成的事情,就连工业和信息化部去年10月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直接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那么问题来了,机器人一定要做成人形吗?
01 非人形机器人也很“能干”
机器人之所以被赋予人形,并在人们心中形成固定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类的历史神话的影响。
如古希腊神话中宙斯所铸造的青铜巨人塔罗斯;传说中13世纪经院哲学家大阿尔伯特制作的机关人偶奴仆;《列子·汤问》中的“偃师造倡”则是中国最早有关机器人的记载。
到了20世纪中叶,科幻影视作品中大量出现“仿人机器人”的形象,则进一步固化了大众对机器人外观形态的认知。
可是,进入到21世纪,随着电子、工程和材料学的进步,人类对于机器人的认知和设计理念逐渐发生了转变,真正能提高效率服务于人、解决人们的日常需求的,或许并不是长成人形的机器人,而是专门化的自动化器械。
于是行业开始淡化甚至抹除“机器人”在外观表象上的特征,转而着重研究设计逻辑在功能和实用性上的体现。
目前,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扫地机器人,一个圆盘的模样,却能胜任清洁的工作,而像洗碗机、洗衣机、烘干机,虽然都不是人形,且大多归为家电一类,但人类的生活切切实实因为这些机械化、自动化的机器发生了变化。
在医疗领域,一些用于手术操作的机器人同样是机械臂的外观,但已然在临床完成精准的完成了无数台微创手术,更别说在大街上越来越多的自动驾驶汽车,同样可以视为机器人的一种外在形式。
可是具身智能推动下,行业对于机器人的外观形式似乎又有了新的理解,“人形”再次成为共识。
最先进入汽车制造领域的“机械臂”们正在被人形机器人所取代。
广汽集团去年12月发布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时表示,将在今年实现自研零部件的批量生产,并率先在广汽传祺、埃安等主机厂车间生产线和产业园区开展整机示范应用。
去年2月,优必选公布的一段视频显示,优必选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已经在新能源汽车工厂“实训”。“实训”任务包括移动产线启停自适应行走、鲁棒里程计与行走规划、感知自主操作与系统数据通信与任务调度等方面。
在国外,美国初创公司Figure把第一款人形机器人Figure 01送入宝马的斯巴坦堡汽车工厂打工,替代人类从事一些危险度高的工作。
特斯拉研发的“擎天柱二代”已经开始进厂执行分拣电池,将电动车电池单元精准分装到卡槽中。
优必选CEO周剑曾公开表示,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是目前人形机器人的三大应用场景。
02 人形机器人适应性更强
行业为什么会“回流”呢?
首先,环境适应性是人形机器人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从人类自身的视角出发,人类的身体结构成为现在的样子完全是几百万年时间进化的结果,这样的身体结构具有极高的效率和适应性,机器人如果按照“人形”设计,可以充分吸取人类的经验,在执行一些复杂任务时,会少走很多弯路。
另外一个方面,人类在为自己构建生产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无论是建筑家具,还是生产工具,亦或是产品器具,都是基于人类身体构造和运动方式设计的,机器人设计成“人形”就无需对现有场景和设施进行改造。
两个典型的场景,扫地机器人虽然已有不错的清洁效率,但受限与圆盘型的外观设计,对于很多卫生死角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扫地机器人陷入这个技术瓶颈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
汽车制造的工业场景中,机械臂已经能够完成装配线上大部分流程环节,可是仍有一部分需要人类来完成,比如人工弯腰进入车内检查安全带、打开部件等工作。
这些场景都很好的反应出“人形”设计的环节适应能力要大大强于“非人形”设计。
其次,在机器人功能的多样性方面,“人形”设计也更具优势。
还是扫地机器人和工业机械臂这两个案例,前者只能执行扫地的任务,后者被安装在固定的位置,也只能处理流水线上的特定工作。
人形机器人的适应性更强,且具有更智能的控制系统,因而能够跨越场景执行任务,目前人形机器人所展示出的开门、爬楼梯、搬运物品等能力,虽然大多还停留在演示阶段,看起来也很简单,但今后若能将这些任务进行串联,人形机器人能力可以被无限放大。
最后,在交互方面,“人形”设计更容易被人接受,人工智能时代,工程师们高呼技术温度的大环境下,人形机器人也更具情感价值。
在教育、娱乐和家庭服务等场景中,我们的体验感受会更加深刻一些。
简单的对比,一个是坐在身旁的“人形老师”,一个是冷冰冰的平板电脑学习机,哪个效率更高,哪个监督力量更强,哪个更容易被家长和学生所接受,答案一目了然。
在清扫房间的场景中,人形机器人的交互性相比现有的扫地机器人更是有了质的飞跃。
传统的扫地机器人通常只能通过简单的语音指令或手机App进行控制,交互方式单一。
人形机器人则完全不同,它不仅能够通过语音与用户交流,还能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以及眼神接触等方式实现面对面的具象化互动。
例如,当用户指向某个需要重点清理的区域时,人形机器人可以通过点头、手势或语言确认理解任务;当用户提出个性化需求时,它能够通过表情和语气表现出理解与回应。
这种高度拟人化的交互方式不仅让沟通更加自然流畅,还能增强用户的信任感和参与感。对于人类来说,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尤其重要,因为它更符合人类的社交习惯,能够提供情感上的连接,同时也能更准确地理解复杂指令,提升清洁效率和服务体验。
03 人形机器人静待爆发
从机器人的发展历史来看,人形机器人并非新鲜事物,1973年,早稻田大学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真人大小的人形智能机器人WABOT-1之后,全球范围内曾掀起过一股人形机器人研发高潮。
本田和软银后续接连推出具有复杂功能的人形机器人ASIMO和Pepper,主要用于展览和娱乐,再往后就是以波士顿动力为代表的高动态运动发展阶段,推出的Atlas和PETMAN等产品能够执行像搜救和配送这类复杂任务。
人形机器人的能力一直在提升,但商业化落地却始终难有突破,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成本太高,波士顿动力Atlas与本田 Asimo 的成本均达到了百万美元以上。
其二,还有诸多难点尚未完全攻克。
无论人形机器人取得了多大的进步,直到今天我们还是必须承认:
硬件层面,机器人的躯体灵活度还未达到能与人类相提并论的程度;软件层面,机器人在认知上还是没有达到像人类那样的自主意识。
此次由大模型掀起的具身智能大潮给了人形机器人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ChatGPT出现之前,我们也觉得AI不够智能,什么都干不了,然而ChatGPT出现之后,技术通道被打通了,AI只需具体的应用就能落地,这与人形机器人的现状相似,人形机器人只差一点火候来点燃,就是机器人大模型AI技术突破的临界点。
优必选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我们不要去纠结一个创新性产品在最初应用落地的困难,要看到,智能手机从出现到普遍应用,只用了十几年时间,而现在,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打通通用人工智能突破的关键节点,人形机器人也在以非常规的速度发展,正在迎来自己的“iPhone时刻”,“预计10年到20年之间就会有非常普遍的应用。”
至于价格,马斯克透露,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售价可能低于2万美元。英伟达CEO黄仁勋也曾公开表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大众化设备,制造成本有望大大低于人们的预期,售价可能不会超过1万—2万美元,与当前廉价汽车售价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