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辰纹
来源 | 洞见新研社
一直走平价路线的爱玛也开始将战略重心投向高端市场了。
先是在去年12月推出售价4999元的A7极速版-A7Plus,主打高性能和智能化配置。
接着,今年1月的2025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2025)上,爱玛一口气发布8款新车型和多款升级设计,其中包括轻量级新品KeyWest、与Rizoma合作的Venice、专为城市移动设计的折叠电动自行车Manhattan等车型。
同时,爱玛还公布了电池、电机、安全系统及人机设计等领域的多项技术升级,不断向高端市场试探。
是不是非常眼熟?
爱玛的种种动作与很早之前就将自己定位为“更高端的电动车”的雅迪的早年路线极为相似,只是,这场看似默契的“押注”,实则是两家企业在行业周期切换、政策倒逼与市场焦虑下的必然选择。
它们的碰撞,不仅是技术与品牌的较量,更是行业未来走向的缩影。
01
两个品牌的突围之战
雅迪的高端化战略始于2016年,此时行业的销冠是爱玛,雅迪则顶着“两轮电动车第一股”的头衔在香港上市成功,借助着消费升级的风口,“雅迪,更高端的电动车”这句耳熟能详的Slogen也在同期推出。
为了塑造品牌高端的形象,雅迪先是花费上亿,签下当时如日中天的韩国艺人李敏镐做代言;接着又花了1个多亿对5300多家专卖店进行升级。
在产品上,雅迪推出了一系列4000元以上的车型,尤其是2016年上市的Z3,售价高达8588元,不光创下了品牌记录,放在整个行业也没有可以对标的产品。
可惜,雅迪的这些招式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当年雅迪营收虽然微增3.6%,但销量是下降的,股价表现也很一般。
雅迪超越爱玛成为行业第一的转折来自于2017年的价格战,通过特价车型和低价换购等活动,一年时间将单车均价从上一年的1508元降低到1440元(未带电池价格),这场价格战让雅迪全年卖出了406万辆两轮电动车。
攻守易形之后,雅迪找到了竞争取胜的核心密码:先用新技术堆积起来的高端产品来拔高品牌价值;随后在价格战中,将高端产品前期积累起来的溢价空间作为筹码打出,以先锋的姿态杀入市场主流产品的腹地,此时在消费者心中形成反差,用中低端产品的价格可以买到市面上的高端产品。
因而雅迪表面上一直在做品牌向上的营销,其内核依然还是一个卖大众产品的“平价品牌”,凭借着这一招,雅迪一直过得很滋润,可是2024年的业绩给雅迪敲了一记警钟。
去年上半年,雅迪电动踏板车及自行车的总销量为638.26万辆,相比去年同期的821.07万辆少卖了近200万辆。雅迪预计其2024年度纯利在12亿元至14亿元之间,较去年同期的26.4亿元出现大幅下滑。
爱玛则一直沿用着薄利多销的运营模式,通过密集的线下渠道布点,将产品推向终端消费者,然而这一模式也遇到了天花板,根据爱玛过往财报,2024年前三季度,爱玛营收约174.64亿元,同比微增0.05%;归母净利润约15.54亿元,同比下滑0.25%。
很显然,不管是雅迪还是爱玛,都必须做出一些改变。
从行业宏观来看,根据QYResearch数据,全球高性能电动摩托车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将达9.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9%。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两轮电动车保有量目前已经突破了4亿辆,平均每3人就拥有1辆的渗透率,标志着行业进入到存量竞争阶段。
这也是说,低端价格战难以为继,高端化成为为数不多的利润增长通道。
02
两种高端化模式的碰撞
同是进行高端化转型,雅迪和爱玛的打法却各有不同。
雅迪的做法相对“硬核”,选择以技术参数和性能突破来定义产品和品牌的高端。
比如电池技术方面,雅迪自研了石墨烯电池和钠离子电池,前者已经迭代至第四代,电池内部体积利用率提升到90.4%,拥有1200次循环充放电次数,可以做到200次充放电无衰减;后者具有良好的耐低温性能和快充性能,20分钟就能充满电。
此外,雅迪还自研了电机和电控技术。
自研的TTFAR电机采用超薄0.25毫米的硅铜片,采用加速紫铜线,电机电能转化效果达92%,并且电机防水性能强悍,可以在水中骑行。
自研的TTEAR闪电2.0控制器,可精准控制电机运行,实现动力输出的优化和能量回收,提高电动车续航里程。雅迪还有TTFAR全域控制器,内置全新智能BMS电池管理系统,能够在下坡滑行的时候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实现边骑边充电。
有了这些底层技术的支撑,雅迪冠能星舰S80旗舰版可谓“全副武装”,搭载3000W电机、汽车级ABS系统,最高时速达85km/h,对标燃油摩托车;与保时捷联名设计的VFLY系列,价格更是上探到19800元。
爱玛采用的则是“智能生态”的策略,聚焦场景化智能体验。
以爱玛最新推出的A7Plus为例,这款新车搭载了AimGO智驾安全系统,集网络控车、无钥匙控车以及三重定位智能防盗等功能于一体;CES 2025上发布的折叠电动自行车Manhattan瞄准的是城市短途出行痛点,与国际品牌Rizoma合作设计Venice车型,由外至内,构建的是“科技+时尚”的双重标签。
营销方面,雅迪经过多年的经营,目前拥有4万多家门店,依靠这些销售终端,雅迪可以更方便的让用户体验产品,更大范围的传播品牌定位,强调的是线下触达。
爱玛还是沿承了早年邀请周杰伦代言品牌的娱乐营销思维,通过《乘风破浪》等综艺节目来渗透年轻群体。
雅迪和爱玛完全不同的两种策略,实际上折射出两个品牌用户定位的差异:雅迪瞄准“性能发烧友”,爱玛锁定“都市时尚族”。
03
并非坦途的高端化之路
市场有高端需求,也存在销售增量,但如何走出差异化的高端路线,行业并没有非常成功的案例,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两轮电动车的核心技术(电机、电池、电控)门槛较低,公模车型泛滥。
我们可以看到,雅迪和爱玛创新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电池、电机的更新上,缺乏像智能汽车高级别辅助驾驶这类突破性的创新功能,其他像外观设计这类的改进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又形同鸡肋。
两个品牌都很热衷的智能化创新又并不是用户的刚需,艾瑞咨询研究表示,仅有21%的两轮电车用户关注过智能化功能。
这就导致双方在智能化、续航等领域的创新多为供应商技术整合,而非自主研发突破,最终的呈现出的结果就是高端化转型变成一味堆料的“军备竞赛”。
而在两轮电动车行业内部,雅迪爱玛的高端竞争暂时还无法与九号、小牛这类一开始就专注高端市场的品牌相比。“新势力们”凭借互联网基因和智能化生态(如APP互联、社群运营),已经在高端市场构建起了差异化优势。
据艾瑞咨询《2023年中国两轮电动车行业白皮书》,7000元以上的两轮电动车市场中,雅迪的市场份额仅为4.1%,九号和小牛两家就占据了95.5%的市场份额。
雅迪曾在2021年推出产品价格大多在5000元以上的高端品牌VFLY(飞越),市场表现不尽人意,雅迪至今都未公布该品牌的具体销量,甚至有媒体报道称VFLY基本退出了北京市场。
此外,将在9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也为雅迪和爱玛的高端化转型增加了一些不确定因素。
“新规”最重要的一项更新是两轮电动车必须增加动态安全监测功能,实时监测车辆的行驶状态,一旦出现异常,如蓄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超出正常范围,便会及时向消费者发出警报,以便消费者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潜在的事故隐患。
对于两轮电动车品牌来说,生产成本增加倒是小事,如何在新规执行之前,清理完旧标准生产车辆库存才是当务之急。
根据雅迪财报,截至去年年中,雅迪存货为16.53亿元,远高于2023年同期和2022年同期。即使对比年度存货数据,也超过了最高峰2022年末的15亿元。
据介绍,鉴于电动自行车企业在开展产品设计、生产以及完成检测和认证等环节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新标准为此设置了8个月的生产过渡期。
同时,为了消化符合旧标准的电动自行车库存,还额外给予了2025年8月31日及之前按旧标准生产的车辆3个月的销售过渡期。这也是说,在2025年底之前,企业必须尽快将按旧标准生产的车辆销售完毕,否则恐怕将面临无法销售的局面。
一边是要努力提高高端产品的销售,一边是尽快消化低端产品的库存,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对于雅迪和爱玛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04
结语
爱玛与雅迪的这场高端化“撞车”,既是行业升级的必然阵痛,也是中国制造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攀升的缩影,这场碰撞暴露了行业的集体焦虑,也预示着价值重构的可能。
短期看,消费惯性、技术壁垒与成本压力仍将制约高端化进程;长期而言,谁能将产品从“出行工具”进化为“生活方式载体”,谁就能在存量市场中开辟新增量。
这场战役没有速胜者,唯有持续创新者方能终局致胜。
但无论胜负,这场竞争都将推动电动两轮车行业摆脱低端泥潭,走向以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轨道。正如一位分析师所言:“高端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