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汤科技年报,看一家AI企业的确定性叙事

@深眸财经 出处:二牛网 2025-03-31 21:26

interlace,1

作者 | 高藤

出品 | 深眸财经 

生成式AI正悄然融入普通人的世界。

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有3.31亿人表示自己听说过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占整体人口的23.5%;有2.49亿人表示自己使用过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占整体人口的17.7%。

然而,社会接受度虽然有所提高,但生成式AI商业化依然面临着多维度的现实挑战。

在基础设施层面,算力资源的巨额投入与商业收入形成“剪刀差”,中小厂商难以承受持续迭代的成本压力;在应用层面,消费端产品留存率普遍低于移动互联网应用,多数用户仍停留在尝鲜阶段。

因此,生成式AI迅速迭代进化的当下,更多的企业开始关心AI如何更好地实现商业化落地的问题,在这个关口,商汤科技以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处在技术迭代与商业落地关键窗口期的AI企业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标准范本”。

01 

一份超预期的“年终答卷”

2024年,AI技术持续迭代升级,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市场规模迅速扩张,全球的科技巨头与新兴企业都在这片领域积极布局,试图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诸多不确定下,再看商汤科技这份兼顾了当期业绩增长与未来成长潜力积累的高质量“答卷”,便显得尤为可贵。

首先,从整体来看,商汤科技的营收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

2024年,商汤集团的总体收入同比增长10.8%,达到37.7亿元人民币,这一增长幅度在竞争激烈的AI市场中实属不易,彰显了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与业务拓展能力。

interlace,1

并且拆解业务收入构成后可以发现,2024年,商汤科技生成式AI收入突破24.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3.1%,连续两年保持三位数增速,不仅反映了商汤科技在生成式AI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更表明其商业化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其次,在成本控制与盈利能力方面,商汤科技同样表现出色。

尽管为了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商汤科技始终坚持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支出达到41.32 亿元,同比上升19%,但通过优化运营管理,销售开支同比下降20%,行政开支下降3%。

interlace,1

这些措施使得商汤科技在亏损方面同比大幅收窄33.7%,逐步向盈利目标迈进。此外,商汤科技的毛利率保持在42.9%,显示出其业务的健康性与可持续性。

最后,商汤科技在业务结构优化方面也成效显著。12月3日,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徐立发布全员信,宣布组织调整结束,开启新架构“1+X”。

其中,“1”代表生成式AI与视觉AI构成的核心业务,“X”则包括被拆分出的生态企业,如智能汽车品牌“绝影”、家庭机器人“元萝卜”等。这些生态公司已设立独立CEO,并具备独立融资权限。

通过“1+X”组织架构重组,使得商汤科技在生成式AI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更加高效,同时也为生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以智能汽车为例,2024年,绝影新增交付超167万辆,同比增长29.2%,新增交付车型42个;累计交付车辆数超360万辆,覆盖超过130个车型,新增定点车型41个,新增定点车辆数超过1100万辆。

截至2025年初,已有5家生态企业完成对外融资,充分证明了市场对商汤科技生态布局的认可与信心。

从营收增长到技术创新,从市场拓展到企业价值释放,凭借着这份超出市场预期的“年终答卷”,商汤科技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与竞争力。

02 

深挖“动态护城河”

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曾在其《价值》一书中提及“动态护城河”的重要性。

与传统护城河理论强调企业有限的生命周期不同,张磊认为,未来的商业逻辑中,企业必须从求赢变成不断追求新的生长空间,从静态博弈到动态共生。

如果用“动态护城河”理论来理解商汤科技的发展逻辑,其战略布局始终围绕着新的发展方向与新的演进趋势。

interlace,1

一方面,凭借“大装置+大模型”的双轮驱动模式,商汤科技已经构筑起技术壁垒。

商汤科技的“日日新”大模型体系,作为其技术实力的核心体现,在多模态信息处理和深度推理能力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以“日日新5.5”为例,该版本在多个权威评测中表现出色,性能在SuperCLUE年度榜单上与 DeepSeek V3 并列国内榜首,多模态能力在OpenCompass榜单排名全国第一,大幅领先GPT-4o。

而商汤AI大装置SenseCore,则为“日日新”大模型的训练与迭代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

在AI领域,算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影响到AI模型的训练、推理和实际应用的效果。过去三年,商汤科技持续投入建设并自持全国首个5A级智算中心上海临港AIDC,通过运营模式将算力总规模提升至23,000PetaFlops, 同比增长92%,为大模型的训练与应用提供了高效、稳定的算力保障。

这些技术创新成果,不仅体现了商汤科技在大模型与大装置协同方面的技术优势,也为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另一方面,商汤科技的技术优势已经在商业化应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其中,生产力工具方向上的产品和应用,成功为企业办公、金融、政务等场景提高了生产效率。以智能办公领域为例,2024年,商汤科技的办公助手产品与代码助手产品用户数突破150万,日调用量达上百万次。其每日处理Token数超过35亿,触达1000万开发者,成为国内增速最快的AI 办公工具。

交互工具方向上的“成绩”同样可圈可点,智能硬件交互方面,商汤加速多模态大模型在机器人、智能眼镜、智能车舱等智能硬件的应用布局,开放测试数月以来已接入超70家企业;智能营销领域,商汤多模态大模型结合数字人技术助力电商营销,在2024年为智能营销生成视频时长同比增长805%,带来的GMV同比增长94%……

以“日日新”大模型为基石,深度打磨“生产力工具”与“交互工具”两个方向的应用与产品,商汤科技展现出了强大的场景落地能力。

如此看来,商汤科技“大装置—大模型—应用”三位一体战略,就像一个精密运转的齿轮系统,各部分相互协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闭环。

大装置为大模型的训练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确保了模型的性能与效率;大模型则作为核心技术,为各种应用场景提供了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种“应用驱动模型研发,模型带动算力优化”的模式,构筑了商汤科技的“动态护城河”,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商业价值的释放,也为商汤科技的长期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促使其能更早拿到通向AGI的“船票”。

03 

为什么商汤科技值得一场价值重估?

“真正阻碍市场长期投资意愿的,不是缺乏耐心,而是缺乏真实、确定的预期。”

这是《耐心的资本》一书的作者,美国私募股权专家乔希·勒纳,在深度调研了长期投资案例后,提出的观点。

interlace,1

商汤科技最新的业绩报告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注脚。

在市场认可度方面,商汤的客户群体广泛且优质,包括中国移动、上海电信、金山办公、宁波银行、招商银行、海通证券、联想、360、零跑科技等,这些各行各业的头部企业,不约而同地与商汤科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interlace,1

并且根据财报数据显示,生产力工具方向上,以订单金额为代表的客户付费意愿较2023年增长6倍;交互工具通过2B2C的方式赋能业务伙伴,提升用户体验,满足智能陪伴、智能硬件交互、智能营销等多场景需求,月均用户使用量较2023年增长8倍。

这些行业头部企业的选择,无疑是对商汤科技技术实力和产品价值的高度认可,也是品牌价值释放的有力证明。

在行业影响力上,商汤科技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从2022年起就牵头编写了《智能计算中心服务能力通用要求》《智能计算中心总体技术要求》等多项行业标准,为行业的规范化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此外,资本市场的分析和预测逐渐也趋于积极,申万宏源、华泰证券等券商认可商汤科技的投资价值与潜力,并给予其“买入、增持”评级。

当行业仍在争论AI“泡沫与否”时,商汤科技已用可验证的财务数据、头部客户的深度绑定、全球标准的参与制定,构建起一套“确定性叙事”。伴随着市场认知的修复,和增长想象力的逐步拓宽,其或许将迎来一场深层次的“价值重估”。

这场价值重估的本质,是资本市场对AI产业评价体系的进化——从赌“可能性”到买“确定性”。而商汤科技,正是这条新规则下的标杆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