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为什么想拿着手机上网?”对于使用网络过程中的自我时间管理,网络素养课的老师们并没有直接教孩子们设定上网时长、限制网络应用种类等等,而是从孩子们熟悉的手机上网入手,引导他们了解网络的特点,分析容易引发沉迷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上完课之后,老师们还布置了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例如有位学生就跟父母达成了“君子协议”,内容包括自己规定玩手机的时间、不玩消费流量/钱的游戏、超过规定时间要得到父母提醒等等“条文”,通过理论、实践的结合以及老师、学生、家长等多方的努力,增强孩子们自我时间管理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于防止网络沉迷,网秦少年派项目负责人Echo认为,在家长看来,孩子沉迷游戏常常伴随着叛逆,像一点就燃的火药桶,这时候如果孩子能主动与家人进行对话,那么冲突就可能避免。“少年派的网络素养课,有个环节就是尝试与家人约定上网时间,结果很意外,家长都同意了孩子们的上网计划。”这位负责人进一步指出,孩子与网络游戏的问题,不能简单用限制和屏蔽来解决,无菌环境不利于成长,过度治疗会损害健康,家长和老师给孩子创造平等的环境,相互尊重,引导孩子建立与网络的正确关系,才是“治疗”之道。
多维多层级,网秦全方位提升学生网络素养
实际上,网秦少年派并不仅仅关注网络沉迷,除了自我时间管理,网络素养课还有参与网络行为、学习网络检索、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网络协作沟通等一系列内容。网秦少年派相关负责人认为,对于孩子们来说,无论是现实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还是虚拟的网络环境,孩子们在其中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需要与外在的环境建立联系,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为此,网络素养课从情感、认知、行为三个维度出发,建立了“网络素养成长树”模型,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设立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梯度课程。其中,初级课程侧重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安全合理使用移动设备;中级课程注重思辨与运用,讲授信息获取、整理、再创造等内容,使学生们从单纯的信息消费者“变身”为信息创造者;高级课程关注网络习惯的养成,增强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未来的终身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到落地实践方面,网络素养课已正式加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沪江互+计划共同发起的“美丽乡村小学”网络公益课程,由网秦少年派课程设计师黄秀峰老师亲自授课,借助沪江CCtalk平台的直播,使偏远地区的乡村小学生们能够第一时间收看。同时,网秦少年派还与公益机构“传递童年教育促进会”合作,招募首都师范大学的志愿者,通过教学培训、课程跟踪与反馈的形式,为更多的学校开设1个老师对1个班级的网络素养课。截至目前,网秦少年派已经与河南、河北、云南、安徽、贵州等省市的几十所乡村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的线上线下网络素养课达到1600节左右,参与课程的学生数量高达40000人次左右,收到了7000多份有效反馈,引发了热烈的反响。
现如今,互联网已经广泛、深入渗透到各行各业,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从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到授课形式再到课后评估等等,都需要互联网相关产品与技术的支撑。网秦网络素养课凭借优质的课程设计与通过互联网进行科技助学的成熟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在第三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关于优秀教育创新成果的征集活动中,网秦网络素养课从400多项成果中成功突围,将于8月份正式亮相教博会,让更多人了解、参与网络素养课,进而帮助更多“未来的接班人们”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