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算法老矣,今日头条们接下来的故事该怎么讲?

刘旷 出处:二牛网 2018-12-05 08:05

推荐算法老矣,今日头条们接下来的故事该怎么讲?

 

最近人人网卖身的消息引爆了微博微信等各大社交平台,陈一舟伤感表示:“自己可能不再适合做年轻人的社交产品。”众多80后90后惊呼,青春不再回来!

 

为此,很多人复盘了人人网的发家史,企图解读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社交命题,发现新的机会。然而事实上大家都在各说各话,有人说战略,有人说团队,并没有统一的口径。最终唯一让人达成共识的,反倒是社交创业中最浅薄的道理:解决技术问题,抓住年轻人。

 

这是一个用技术让产品说话的世界,无人便利店是技术,数字货币是技术,机器人更是技术。现在在一个行业中,如果要寻找新的独角兽,发现新的搅局者,必定是技术让它走到我们面前。

 

对于所有产品来说,技术是通用的决胜之道,具体到社交媒体领域,技术是吸引年轻人的钥匙。

 

当社交媒体走到2018

 

都说这是一个颠覆的时代,人人网已经落幕,到了2018年社交媒体领域最不能让人忽略的,是颠覆者今日头条。

 

依靠推荐算法技术,今日头条突破了阿里腾讯等巨头的重重夹击,成长为一头野兽。也是推荐算法,改变了内容的传播方式,让内容传播从传统媒体门户走向新媒体社交时代。

 

然而随着这项技术被各大社交平台广泛应用,人们发现目前的算法机制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

 

其一、在流行的APP中,标签是算法基石。通过标签人与机器设立联系,机器才能高效分发内容。但问题在于,标签反映了某种价值观,它过于依赖机器,以致于出来的结果有些是不合常理、扭曲或者是失真的。

 

以今日头条为例,对于在平台上生产内容的用户,推荐算法显然是不公平的。因为基于标签的算法推荐,流量的生杀大权一大部分在机器手上,因此你的内容不仅仅要抓住人的眼球,同时也要能够对机器算法的胃口,这就导致那些想在头条上赚到钱的媒体沦为了今日头条内容工厂的一名“工人”,分析热门标签、关键词—制造标题党的标题—生产读者容易产生共鸣的文字便是工人流水线。

 

其二、标签会构成一个知识库,机器会根据用户行为从知识库中将标签筛选出来打在用户身上。但由于基于标签的知识库很难主动去进化,这就让用户所接触到的内容面变得越来越狭窄,从而限制了个人的发展。

 

很多今日头条用户会反馈一个问题,即在最开始,今日头条推送的内容都是自己喜欢的,但是时间一久,便觉得审美疲劳索然无味。就是因为算法一开始判定了用户的标签属性,虽然在内容推送上达到了个性化精准化,但人是不断改变的,随着时间的迁移人的喜好会转移,因此这种算法的跳跃性和灵活性还不够。

 

今日头条成也算法忧也算法,基于这种算法,头条和抖音的重点永远是快速消费品,当下的社交媒体已经显露出它的局限性。

 

推荐算法老矣,智能算法现身江湖

 

由于传统推荐算法饱受争议,近期一种智能算法现身江湖,立刻引发了大量关注。笔者了解到这项技术搭载在“Ta在”APP中,被推到了市场。

 

“Ta在”是一个智能社交媒体平台,不同于那些只是在宣传上增加人工智能噱头的产品,人们之所以关注这个APP,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它的算法团队豪华背景。据悉他们中有一个中科院博导,还有几位有微软、Facebook和领英背景的工程师。

 

由于对当下社交媒体功能和技术的不满,这支创始团队曾去和Google、FaceBook等企业调研,当时发现工程师们在算法方面想到的还都是文本识别、大数据分析、机器识别,和国内并无多大差异。如上所说,识别不等同于智慧,能够实现感知才是真正的智能算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Ta在”团队研究多年,如今终于有了前瞻性突破。

 

不同于头条推荐,运用在“Ta在”APP的算法系统是基于AI技术的智能推荐算法,是无标签的。也就是说这种算法不基于人或内容的分析,而是通过分析和统计用户的行为模式,为用户找出好的内容,因此这种算法能够自我生长和演化,用户不需要担心由于标签和固化带来个人发展的限制。

 

简单来说,算法能够自然生长和演化,就会从分析用户行为中不断学习人的智慧,直觉和知识判断,基于群体智慧,平台就能更加全面理解用户,而不是标签化定义用户的兴趣。基于此,Ta在APP会区别于当下其它社交平台,不是形成兴趣圈子,而是把相同价值观的人聚在一起。可以推测“Ta在”APP的第一批用户,应该是那些厌倦被标签化捆绑的这群人。

 

不过,从整个产品逻辑来看,似乎也有不足之处:由于这种算法是基于人的行为操作不断去学习,然后才能演化,因此平台需要用什么去吸引用户不断去输入自己,表达自己,显然在成本上需要花很大功夫。而且在社交方面,有表达欲参与程度高的往往是年轻人,他们个性、意识独立,很多时候反而希望匹配到的是跟自己性格相反却特点明显的人,如此在智能推荐匹配方面是否能够满足这一特点还有待观察。

 

从社交媒体到智能社交媒体,透露人们对社交方式的新诉求

 

在国内,除了今日头条,新浪微博和朋友圈算是第一代社交媒体的代表。自从看到今日头条在推荐算法的路上越走越远,微博也选择了用算法让自己成为用户的信息管家,变身“流量分配者”。如今微博上话语权、影响力和经济收益都集中在头部,明星和网红们在微博上实现了商业价值。

 

微博现在的商业策略非常清晰,就是贩卖流量。但这样发展下去,如何在社交内容与广告营销之间找到平衡,将会是微博未来成败的伏笔。当社交属性越来越弱,立意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时,微博难避免沦为一个话语权不公平的社交媒体。

 

微信则是媒体社交和传播混为一谈,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机制是“订阅制+社交传播”,公号的阅读量除了内容质量,更多的是依靠订阅者在朋友圈进行社交传播,这种传播范围很有限,同时顾忌到社交圈子,用户往往不敢转发那些大胆的言论,很多话也不敢说。

 

除此之外,由于微博微信等平台都出现了信息过载的情况,人们不得不人为缩窄自己接收信息的渠道,如取消订阅,删除好友等,平台本意是通过内容扩大社交,最终却抑制了用户发言欲望,如今微信朋友圈下滑得很厉害,微博商业化,社交媒体逐渐走向了反面。内容创作者和用户都不满意,只是苦于没有替代品。

 

而在国外,作为社交媒体的代表FaceBook诞生之初,很多人说它很伟大,在创意和关联人方面做的很到位,甚至有人预测它可能是互联网的终极形态,最终可以压过技术流Google,它目前的现状却是正在失去他的“年轻朋友”。

 

Piper jaffray秋季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当下只有5%的美国青少年认为Facebook是他们最喜爱的社交平台。今年3月和4月进行的美国青少年调查中,13至17岁的人中有51%表示他们使用该平台,远低于2014~2015年调查中的71%。

 

Facebook好像也没有做错什么,只是调查显示3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用Facebook的原因是因为父母也在用,可见对于最年轻的社交群体来说,他们总是喜欢新潮的的东西,新产品在市场在极具优势。

 

无论国内外,整个社交媒体市场一直在不断被颠覆,“Ta在”APP一诞生就引发关注,恰如其分表明了人们对于自由公平式社交的向往。

 

“Ta在”或将成为今日头条们噩梦的开始

 

从社交媒体到智能社交媒体,只是个社交新起点,在智能推荐算法的推动下,未来“Ta在”平台上恐怕会诞生新的媒体与商业结合模式。

 

一方面,分享知识和自我完善是人类的需求,但是现在平台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唯流量论阻碍了价值的传播。以头条为代表的传统推荐算法平台,已经让用户越发排斥深度捆绑的社交模式;

 

另一方面,社交关系越复杂,传播的信息就越多限制,大家就不敢发言,不敢评论,不敢点赞,关闭朋友圈,最后平台用户身边充斥的内容只能是折中的内容。

 

而在“Ta在”平台上,为了避免社交捆绑,用户并不能在APP中关注和私信对方,在保护隐私方面更甚于微信。同时“Ta在”APP设置了一个合拍按钮,依托演化和理解式算法,平台可以为用户推荐“臭味相投”的伙伴。

 

这个时代要挑出真正感兴趣的人,是浩大工程,用户并不总是知道去哪里找到你需要的人,但智能算法会帮你找到。

 

“Ta在”强势破局,今日头条们恐怕将迎来一场噩梦。这些年今日头条亲身经历了知识付费和短视频的风口,在烧钱抢大V登上内容高地后,如今抖音又风风火火往海外扩张。

 

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数据显示,头条系APP的总使用长占比首次出现了下滑。其中,今日头条APP 2017年1月月活用户量为1.99亿,从2017年7月起其月活同比增速开始降到两位数,到2018年9月月活用户虽然达到2.54亿,但增速仅为14.5%。

 

推荐算法的桎梏已经显现,今日头条如何不沦为下一个被颠覆者,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本文首发旷创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