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如今中国互联网竞赛的下半场阶段,BAT里早已没了百度的位置。阿里和腾讯各自用着不同的风格一统中国互联网江湖。社交、出行、电商、广告、娱乐处处是两军对垒的硝烟;天猫VS京东,饿了么VS美团,支付宝VS微信支付,钉钉VS微信,阿里云VS腾讯云,高德地图VS腾讯地图,虾米音乐VS QQ音乐,优酷土豆VS腾讯视频,UC浏览器VS腾讯浏览器,哈罗单车VS摩拜单车,盒马鲜生VS超级物种......两巨头在各自针锋相对的业务板块里互有胜负成败,同时也处处透出二者不同的企业文化风格。
阿里掌控交易,腾讯手握流量;阿里凭借用户对于“商业”的需要称霸市场,腾讯依靠用户对于“交流”的刚需掌控人性。
阿里偏狼性,除了马云,阿里还有蔡崇信、彭蕾、张瑛、陆兆禧、张勇等等,他们个个风格独特负有盛名,就像他们在武侠小说中各自对应的花名那样,个顶个都是功高强世人熟知的大侠,合在一起时更是成了一支战力强悍所向披靡的队伍。
腾讯偏佛系,除了马化腾,其他如曾李青、陈一丹、张志东、许晨晔等创始人完全没有大众知名度,甚至像张小龙这样的新贵大佬,也仅仅是停留在互联网小圈子里的认知。人们只知腾讯产品做的厉害会赚钱,却往往不知道用的每一款腾讯产品的背后是哪个人物。
阿里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拥抱变化”,团队人员无时不刻不在流动,甚至像卫哲、孙彤宇等阿里早期核心高管都被淘汰。而腾讯强调的是产品精神,通过不断的迭代和打磨打造更让受众喜欢的产品,更注重整体的延续性,对团队更加包容,所以腾讯的团队流动性和变化并不会太大和太频繁,腾讯的团队也被认为是整个互联网圈子中最稳定的团队之一。
但现在,一向以团队稳定、“佛系”著称的腾讯,正破天荒地亮出自己的“獠牙”,颇有狼性地掀起了自己“史上最大一轮管理干部裁撤”的序幕,这种反常的的举动不由的让我们重新审视腾讯的近况。
裁撤中干的背后,是对人才的焦虑
2018年2月,马化腾曾发表过一番关于“人才机制”的讲话:“将帅相当重要,将帅无能,累死三军,所以要注重人才梯队的交接班。每个中层干部都一定要培养副手,这是硬性的「备份机制」。你一定要培养,否则我认为你有问题,忍你半年可以,但半年后你还这样,那我就帮你配了,你不答应也得答应。”
现在回看,这段讲话已经提前表明了马化腾对于中层干部组织变革的决心,预示了腾讯后面的一系列调整举措。
2018年9月30日,腾讯宣布进行新一轮的组织架构调整,将原来的七个事业群调整为六个事业群。按照经验,企业组织管理结构整体变化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人事结构优化调整。
2018年11月,腾讯总裁刘炽平在腾讯公司20周年的会议上表态,“在未来一年内,有10%不再胜任的管理干部要退”,“尤其在中干这个领域,”他态度坚决,“我们几个月之内很快地会完成10%的目标”,刘炽平希望公司能真正形成“能上能下”的新文化。
2018年12月腾讯内部员工大会后,腾讯正式开始裁撤第一批中层干部,从公开信息来看,腾讯的裁撤动作一直到现在还在持续的过程当中。所谓腾讯中干,主要包括腾讯各事业部助理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级别,包括一些副总裁级别也在中干范围内。
2019年3月27日,腾讯网原总编辑王永治退休的传闻传出,被外界视为腾讯裁撤中干举动的一部分。
据媒体统计,目前腾讯广告、内容条线已经有副总裁、总经理级别中干离职,调整范围涉及到腾讯各个条线的业务部门,包括腾讯PC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DG等腾讯多个事业群及下属业务线,还包括S线(职能部门)、对内做技术支持的TEG(技术工程事业群)等一些不是做具体业务的部门。
这么多中干离开,而且其中很多都是拥有很长司龄的老腾讯员工,“是腾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但不像去年的几次其他公司引起的裁员争议,腾讯的这场“史上最大一轮管理干部裁撤”没有官方公告或声明,都是不声不响地操作,虽然时不时会有被裁撤的员工写的纪念文章在腾讯员工的朋友圈传播刷屏。
需要说明的是,腾讯始终强调这次的“裁撤中干”不等于“裁员”。和之前引起很大舆情的滴滴、美团、网易等对员工的裁员不同,腾讯的这次调整只在一个小圈子里形成传播,相比腾讯大量的基层员工数量来说这次中干的裁撤数量只是少数。
尽管如此,腾讯的这次大动作仍然影响深远,佛系腾讯内部正在发生着一场大的变化。
至于此次腾讯重磅出手的原因,最直接的有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腾讯内部人才竞争体系出了问题。据传在腾讯内部,大量腾讯中干签订了第二个、第三个十年合同后,就会开始选择进入“养老”状态,这让腾讯内部的人才交替和创新环境面临隐忧。也正因为此,腾讯近年不再像以往那样“躺着赚钱”,很多以往强势的业务领地不断被竞品攻占,比如以往给腾讯带来大量利润的游戏业务就在去年遭受打击。为此腾讯更是开始在做很多以往并不擅长的事:游戏团队为了保护未成年人不遗余力、开始尝试不熟悉的2B业务等等。
腾讯此举不仅仅意在中干,长远来看更是要给高层和普通员工以警醒。未来的互联网江湖毫无疑问的都将是年轻人的领地,如果腾讯没有一个良好的人才更替机制,那么很快腾讯内部就将面临“60后指导00后生活”的悖论。
除了内因,外部竞争对手带来的直接压力也是腾讯这次出手的重要原因。据传,腾讯裁撤中干的举动源于马化腾在架构调整前的香港战略会上向总办同事发出的一个提问,“腾讯一两千个总监级干部里,30岁以下的有多少?”,答案是不到十人。而相比于它的老对手阿里巴巴在2017年底任命1985年出生的蒋凡为淘宝总裁,腾讯在年轻梯队的人才劣势明显。
彼时蒋凡加入阿里才刚四年。一年多之后,蒋凡又接过了天猫总裁的职位。相较于更年轻的马化腾,马云对年轻人才的渴望更加强烈,马云自己也很早就开始规划自己的退休之路,并在去年最终决定让位70后的张勇。马云曾对外很自豪的说:“经过这几年的努力,阿里巴巴管理层中 70 后占 45%,80 后的管理人员占 52%,而 60 后只占 3%,我们还幸运的有 3000 名 90 后的优秀年轻人加入了阿里巴巴集团。”
相比而言,腾讯在对应的这个级别上不但没有类似的年轻人冒出来,更大的隐忧是在佛系的腾讯,年轻人很难得到类似的机会上位。
同时,与攻击腾讯大本营的字节跳动相比,腾讯的中高层相对年龄更是偏大。腾讯的管理层以60后、70后为主,而字节跳动管理层普遍为80后。年龄差距造成对新事物理念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影响腾讯在新领域的发挥。37岁的张一鸣甚至一度打的腾讯拉响警报。
这样的背景下,对腾讯而言,创新会是一个严峻的话题。与阿里巴巴、今日头条甚至百度相比,腾讯的中高层相对稳定。稳定不一定是坏事,频繁换负责人也未必是好事,但是,“如果能够可控的范围内去适当做一些流动,绝对是个好事。”
腾讯显然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外部竞争及政策和贸易环境的变化使得腾讯在过去一年里增长有所放缓,再加上腾讯“财务投资”的佛系策略,年轻人在腾讯内部的的上位机会越来越少。
不论是内部创新出了问题还是竞争对手的压力,说到底,腾讯裁撤中干的背后,是对人才的焦虑,是对未来企业业务发展的焦虑。
业务受挫,躺着赚钱的时光一去不复返
企业从不会无理由的做出改变,特别是在它还能躺着赚钱的时候。而当企业发现自己赚钱不再那么容易时,改变才会开始出现,主动寻找新的企业发展模式才会提上日程。
腾讯如此雷厉风行的架构调整、中干裁撤,深层次原因当然是腾讯业务近些年受挫。
2018年,王者荣耀陷入“恶搞历史”的指责,被多家央媒报道让“小学生沉迷”,之后,腾讯没有梦想甚嚣尘上、腾讯投行化的声音不绝于耳,一时间“反对腾讯”的声浪又一次达到顶峰。再之后,腾讯股价应声受挫,从最高峰重重跌下,最低点蒸发了近2万亿市值。
“市值跌的很厉害,是市场对腾讯缺乏信心的表现,”一位知名评论员说道。在此前,腾讯一向被誉为港股的风向标,买腾讯股票被视为最靠谱的理财手段。2015年初到2018年初,腾讯股价翻了接近3倍,甚至跑赢了北京房价的涨幅。
整个2018年腾讯就同水逆一般遇到各种危机。5月,张一鸣携今日头条、抖音之威与马化腾的流量大本营正面对抗,开启了“头腾大战”。“此前还没有一家创业公司,能让腾讯如此大动干戈,财务加业务双重影响下,激发了腾讯创始团队的忧虑。”
腾讯的财务状况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去年第四季度,腾讯净利润比上年同比降35%,环比降39%。腾讯利润下降主因还是主要盈利来源游戏业务的受挫。王者荣耀面临着上线三年、活跃用户持续下降、吸金能力不断降低的困境。新的被腾讯寄予厚望的《绝地求生》来得快去得快,加上在竞争对手的分流下未能形成像王者荣耀一样的“国民级”影响。
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游戏依然是影响腾讯价值的重中之重,但游戏行业受政策导向明显,更需企业能够有效体现社会责任,企业稍有不慎就容易遭受负面打击。大和、法巴、花旗、富瑞等机构近期都发布了对腾讯的评级报告,各大机构对腾讯最主要的担忧还是游戏。“腾讯传统的泛娱乐领域处于一个高成长的中后期,而新的增长动力则有赖于2B这样的新商业模式的建立,这时候公司需要换引擎”。
架构调整转向产业互联网、发力腾讯云和金融,这些腾讯最近的转型举措都是它对新商业引擎的尝试。
2018年,腾讯游戏之外的其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0%至779.69亿元。这个数字相比网络游戏业务的1040亿元,差了两百多亿元,差距已经不算太大。去年第四季度,腾讯的“其他”收入超过了网络游戏,同比增长72%至242亿元。网络游戏收入为241亿元,与2017年第四季相比大致稳定。
腾讯金融目前“从经营能力来看,跟蚂蚁金服还是没法比”,但基于微信的高频社交能力,腾讯金融未来还是有很大的可能性大有可为。据腾讯财报的数据,2018年,微信日均总支付交易量超过10亿次,理财通管理的资产超过6000亿元。第四季度,微信月活跃商户同比增长逾80%。
但不得不注意的是,无论是腾讯云还是金融科技,这些腾讯新兴业务引擎的收入增长是建立在成本大量增长的基础上。2018年,以腾讯云和金融科技为主的“其他”收入增长了80%,成本也增加了75%。
从利润率来看,腾讯云、金融科技业的毛利率低于游戏、广告等业务。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腾讯增值业务毛利率58%,广告业务毛利率34%,其他业务毛利率23%。这意味着,腾讯想从新增业务获得高回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现在要培育市场,不是简单看短期收入和利润,”对于新兴引擎产业互联网,马化腾曾经这样说道。
到目前为止,云服务在国内市场还处于基础阶段,BAT三家云服务收入加起来刚过300多亿,其中阿里一家占了200亿。再加上三大运营商的云服务、华为的云服务虎视眈眈,大量的生猛对手正在这个领域等着腾讯,这条路注定不会容易。
既有核心业务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新兴引擎的发展道路也更加漫长。腾讯躺着赚钱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留给腾讯的未来之路将面临更多的变数。
未来,答案交给年轻人吧
随着近些年的经济下行、行业变革不断,国内互联网大厂对管理层的改革并非腾讯一家。在腾讯裁撤中干的同一时期,京东对10%的副总裁以上高管进行优化;百度推出高管退休计划,总裁张亚勤成为该计划首位申请者,将在今年10月退休;而拥抱变化的阿里巴巴更是一个几乎每年都在不停地调整组织架构的公司。
这种一致的调整动作首先与整体互联网环境息息相关。经济大环境不好、行业发展减速、监管政策收紧,互联网行业所有公司都在对新变化作出积极应对。而由各种70后、80后为代表的各种新对手的日益强大,也使得腾讯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腾讯需要建立起一套应对机制,不断挖掘新一代的的年轻人才,以持续应对新的市场环境挑战和竞争。
当年3Q大战之前,腾讯十分强势。往往极具侵略性地进入几乎每一项业务攻城略地,但在腾讯不断壮大的过程里,它也一刻不断地在遭受行业和公众舆论的抨击。2012年后,腾讯对自己的使命进行了重新定义,马化腾说只做两件事:连接器和内容产业。而与之无关的业务,腾讯则选择财务投资。
在此背景下,腾讯自身的业务和战略扩张受到限制,内部变化减速,守业心态日渐浓重。当近年来信息流、短视频、新零售等新的赛道出现时,腾讯此前无往不利的产品方法论无法再完美适用,在阿里等竞争对手的强力布局下更显捉襟见肘。
现在,腾讯选择用破局方法应对挑战,大范围调整自身组织架构调整,裁撤10%的中干,给年轻人腾出位上升通道,希望借此让整个公司重新产生创新与活力。
不过,当架构调整和裁撤中干这一系列的举动都做完以后,腾讯还会有更进一步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架构方面的调整吗?裁撤中干是开始还是结束?腾讯的努力能把自己从人人喊打的舆论困境里摆脱出来,变成一家受人尊敬的企业吗?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等待未来腾讯里的年轻人来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