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频繁、资本降温、行业萎靡,哈啰单车还好吗?

于斌 出处:二牛网 2020-03-12 10:35

 

违规频繁、资本降温、行业萎靡,哈啰单车还好吗?

  编辑 | 于斌

  出品 | 于见(ID:mpyujian)

  近期的哈啰单车似乎总是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就在本月月初,曾几次被官方约谈、责令整改的哈啰单车又再一次因为被约谈而登上了“热搜”。这一次,它身处的是新冠疫情的最前线武汉。

  据悉,武汉市交通局针对哈啰单车的违规投放行为紧急约谈了相关企业负责人,还下达了《责令整改通知书》。按照通报显示,哈啰单车方面在未向交管部门办理上牌手续、也没有向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手续的情况下在武汉多地投放了电单车。

  对此,虽然哈啰出行宣称的初衷是为了“助力疫情”、“缓解医护群体需求”,同时也在后续采取了积极的整改与配合措施,但在一线“抗疫”的大局之下,哈啰单车被责令整改显然也并不冤枉。

  武汉封城、全民战疫的背景之下,企业当然不能想当然地做出一些违规动作,举例来说,即便擅自投放电单车的初衷是好的,但这些电单车的投放、使用过程会不会导致更多的疫情感染风险?全程的监督与把控企业又能否尽到对应的责任?

  所以,在统一的政策监管下,合法、合规地进行相关运营动作才是明智之选,哈啰这一次可谓是得不偿失。

  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在武汉还是在全国其它地方,这都不是哈啰单车第一次被约谈、被责令整改,这更加加深了行业内对它的批评,部分媒体更是干脆评价其为“屡教不改”。

  再加上近年来共享单车行业整体性的资本“降温”,以及这场疫情对于行业的负面影响,哈啰单车的品牌口碑再一次面临大量质疑。

  让然“无语”的是,即便是多年来屡屡被监管,哈啰单车似乎还是没有能够真正的吸取教训,这一次干脆是顶着大量先例和处罚在疫情一线继续着类似行为,这不由地让人怀疑:哈啰单车是不是正在遭遇极大的生存困境才会让它不惜屡屡犯禁?

  整体来看,哈啰单车的日子的确不好过。

  去年年底,上海松江部分地区的哈啰单车运营区被关闭的消息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这让“哈啰单车正在退出上海市场”的消息不胫而走。

  这是哈啰单车面临诸多困境的冰山一角,也是整个共享单车行业日渐降温的缩影。

  一方面,在全国性的强监管与针对共享单车的“禁投令”之下,共享单车平台的扩张之路已经踩了急刹车。更有甚者,没有取得相关投放许可的共享单车还会面临被处罚的风险,这些举措都会让用户对于共享单车的使用需求逐渐降低,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潜力也会遭受负面影响。

  此外,从去年开始,整个共享单车行业都在迎来一场“涨价潮”,这让共享单车过去所习惯的用户补贴、低价吸引用户成为过去。这也就意味着,共享单车现在的价格并不亲民,相反,它往往比公共交通还要贵。

  以哈啰单车为例,目前哈啰单车的起步价已经涨到了每15分钟1元,相当于用户每使用一个小时就要支付四元,这种使用成本对于共享单车用户的吸引力显然很低。

  特别是在用户早已习惯“平价”出行的背景下,一旦用户觉得共享单车目前不实惠,他们可能就会大量转入替代的更为便宜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上,这对于整个共享单车行业的影响自然也非常大。

  但即便如此,整个共享单车行业也要全力提价,为什么?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盈利与业绩压力,特别是在资本降温之后,共享单车平台在资金层面的压力就更加巨大了。

  相关统计显示,在过去的2019年,整个共享单车行业都没有一家企业宣布获得新轮融资,而2020年至今持续的疫情影响又在持续,共享单车企业们的危机时刻将延续下去。

  聚焦在哈啰单车上来说,虽然抱上了蚂蚁金服的“大腿”,但面对整体性的资本降温、行业萎靡,还有企业自身频繁不断的违规整改,它往后的日子注定艰难。

  更何况,摩拜单车、滴滴旗下的小桔单车等竞争对手实力非常雄厚,哈啰单车还要面对巨大的行业竞争压力,未来突围之路扑朔迷离。

  客观来看,随着近些年的资本降温已经成为定局,共享单车市场中硕果仅存的几大头部玩家已经从原先的“资本大战”迈入到了“精细化运营”和“商业模式”兑现阶段。哪家平台能够在配合监管、用户运营、企业盈利上做出更好的成绩,其未来的想象空间才更加乐观。

  对此,哈啰单车频繁违规投放、被处罚的境况显得有些尴尬,这让业界对它的评价也愈发陷入争议当中。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OFO陷入危机、摩拜并入美团之后声量下滑,哈啰单车目前在行业内可谓是风光无限,低调布局一二线城市市场的它在近期被很多人所看好。

  但与此同时,哈啰单车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更多。

  从大的维度上来说,随着2018年从哈啰单车升级为“哈啰出行”, 哈啰单车已经将自己的业务触角伸到了网约车和出行服务,而众所周知的是,这一块市场是滴滴出行的天下,而且还有大量网约车平台角逐,哈啰想要做出些成绩很难。

  而在共享单车领域,虽然哈啰单车现在实现了趁势而起,但频发的违规争议暴露出其内部存在的管理问题,在没有大资本继续加持的背景下,它如何能在监管、运营与服务上做出行业壁垒还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