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咔嚓科技的生意经:假数据掘出真“金矿”

于斌 出处:二牛网 2020-04-29 07:09

  编辑 | 于斌

  出品 | 于见

  一直以来,舆论界都将新浪微博视为“水分”大户,这点从微博上随便拉个人都是几百万粉丝大V的“常态”中就能看得出来。而事实情况也的确是这样,目前在微博上进行刷粉、刷转发、刷评论等操作的成本非常低,相关“灰产”供应商也特别多。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外形象始终相对“克制”的另外一家社交巨头“微信”中,刷粉、刷阅读现象同样严重,几千块钱刷出一篇十万加文章、大量刷阅读刷粉丝的公众号混迹其中。

  随着微信整体用户体量的持续扩大和微信社交流量“唯一”巨头的影响力仍在持续,微信刷阅读式的现象泛滥同样在危及着微信平台的良性发展。

 微信“大号”的背后:刷粉、刷阅读服务常态化

  近年来,很多微信公众号运营者应该都愈发频繁地遇到过这样的一种情况: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后台中,不时会收到很多人发布的提供刷粉、刷阅读服务的信息。

  在这种“灰色产业链”愈发成熟且完备的背后,是更多的微信公众号习惯性地通过刷粉丝、刷阅读量来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和变现空间。

  目前的情况是,我们在百度、淘宝等渠道随便搜索一下微信刷阅读量等相关关键词,就能看到大量的广告服务信息,它们无一不是为微信公众号或个人号提供相应的刷量、刷粉服务。

  据悉,根据微信平台官方监管的严格与否,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刷阅读量费用是“动态浮动”的,每篇微信文章刷1000阅读量的报价往往是在十几二十块到四五十块钱之间不等,这也就意味着一篇普遍意义上的微信十万加阅读量“爆文”最低只要几千块钱的费用就可以完成。对应的,微信公众号上的粉丝数量也可以一样的逻辑刷出来,只要客户付钱就行。

  我们来举一个最明显的案例,比如微信公众号“氪金思维”,一个平均3天更新一次软文的微信公众号,篇篇10万+,点赞过千,但是评论也就20个左右,要知道微博上10万+的阅读,评论起码是过300的,而“氪金思维”的做法明显偏离了常识。  

北京小咔嚓科技的生意经:假数据掘出真“金矿”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看到“氪金思维”这个账号下方的回复头像都具有很高的相似度,比如上图中圈出来的两个号,头像居然也是一样的,大多数评论都是以女性为主,而且一个10万+下面回复的内容,后面居然只有几十个点赞,这个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  

北京小咔嚓科技的生意经:假数据掘出真“金矿”

 

  我们再通过新榜查询一下“氪金思维”这个账号,发现其主体是“北京小咔嚓科技有限公司”,更可笑的是,这样一个通过假数据来获得关注的账号,居然在新榜上得到796.3的评分。经过查询发现,该主体旗下除了“氪金思维”,还有11个公众号:指尖刀客、极致客、趣Ta的生活、十三姨的高跟鞋、时尚指北、恰巧嘴见、水煮闲娱、fashion风度、迷之格调、北京都市生活圈。 

北京小咔嚓科技的生意经:假数据掘出真“金矿”

 

  我随便找了该公司旗下的两个账号,发现这两个账号和“氪金思维”一个套路,一个3.5万阅读的内容,下面回复只有8个;另一个8.4万阅读的内容,下面只有14个回复。

  究竟是怎样的动力,让这个北京小咔嚓科技有限公司有这么胆大刷量的底气呢?答案是通过刷量来获得客户,从他们日常的软文投放中,我们经常看到华为、安踏、OPPO、荣耀、一加、vivo、联想、realme、美的等等。

  这些企业难道都被假数据忽悠了?!我突然感觉有些不明觉厉。

  再通过天眼查来查询一下这个北京小咔嚓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小咔嚓科技的生意经:假数据掘出真“金矿”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该公司大股东叫刘贺,小股东叫宋显琼,而其还有11家公司,大多与传媒相关,或许这是一个做号集团吧。

  其实,发展到现在,微信刷粉、刷阅读量的相关产业链已经可以做到十分成熟,无论是刷粉丝、文章阅读量还是微信“在看”,相应的机构平台都可以提供对应服务,而且相关服务还可以精细到僵尸粉、真人粉等维度。

  微信刷粉、刷阅读量的“产业”为什么一直存在?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相关微信公众号的排名、影响力等完全与粉丝量、文章阅读量强挂钩,在这种“需求”下,大量提供相应服务的机构或平台赚得盆满钵满。

  更“有意思”的是,目前已经有一些微信刷量公司做大,它们往往披着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外衣,其中部分企业甚至还在资本融资市场获得了不俗的表现。

  微信刷阅读量越来越接近真实,谁买单?

  让人觉得略显“讽刺”的是,相比于微博上肉眼可见的巨大水分,微信刷粉刷阅读量的表现却相对“克制”,因为相关产业链条正在让微信刷量这件事变得越来越接近于“真实”。

  举例来说,比如在一些微信刷量服务平台上,它们对客户隐私和平台“专业性”愈发看重,相对于早期淘宝、朋友圈泛滥的刷量小广告,很多机构已经实现了平台化运作。即客户需要通过邀请、付费等形式来获得一个内部平台的账户密码,然后就可以在平台上随时进行充值、刷量操作。

  更有甚者,这些微信刷量平台在专业服务层面已经开始做到“极致”,它们往往会宣称自己的平台“不吃量”、“速度快”、“下单即跑”、“上限十万加”等,同时还会在阅读、点赞、粉丝、“曲线”阅读、“匀速”阅读等“精细化”服务层面进行搭建。

  而这一切的“努力”都指向如何让微信刷量看起来无限接近于真实。

  顾名思义,“曲线阅读”就是在刷量过程中直接模拟微信文章阅读量的自然增长情况,而匀速阅读虽然看起来效果更直观,但有心者还是很容易看出猫腻。对应的,曲线阅读的刷量服务费就要比匀速阅读贵不少。

  另外,微信刷量平台还会提供更为专业的客服、提醒服务,比如建议客户使用更接近真实的曲线阅读刷量,比如建议客户如果要刷成拥有大量粉丝的微信大号,则应该把时间线尽量拉长,这样才不会引起微信官方的注意甚至引发被封号风险。

  还有一些微信刷量平台直接在官网首页提醒用户,刷粉的时候尽量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进行,刷微信文章阅读量的时候一个微信文章链接尽量只刷一次,不要多次重复下单。

  就是在这种技术+人工的“双保险”之下,微信刷量才会愈演愈烈。尽管近年以来微信官方不止一次地进行过严厉打击,但大量需求存在之下,微信刷量的现象始终越来越泛滥。

  微信刷阅读量越来越接近真实,官方即便严管,相应平台无非是把报价提一提,执行依旧没问题。这种现状正在加剧微信平台社交流量的水分,长此以往下去,微信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微博。

  更重要的是,微信刷量的成本最终还是会转移到普通用户、品牌方、微信官方身上,这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行业生态混乱。 

  未来,微信官方层面还是需要花大力气进行监管与控制才能有效遏制住微信刷量现象的持续蔓延。作为国内最大的移动社交平台,微信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它才有可能不会重走微博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