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店、乐信,金融借贷的"双城记"

莫谦 出处:二牛网 2020-09-09 10:00

2013年8月,分期乐(乐信前身)呱呱坠地,瞄准校园,提供大学生消费的"校园贷"服务;7个月后,趣店成立,核心业务为向在校大学生提供金融借贷服务。

趣店的创始人——罗敏,江西人,与乐信的CEO肖文杰是老乡,两人的年龄仅相差一岁。2013年10月,已经成为腾讯财付通产品总监的肖文杰离职创业,创办分期乐。由于他自己是产品出身,不擅长市场,于是找到了当时在好乐买任职的罗敏,想请罗敏担任合伙人。让肖文杰没想到的是,5个月后,罗敏创办趣分期,业务同样是校园市场的商品分期贷款。

二者的业务模式和服务内容高度相似,创始时间相距不远,CEO彼此熟识,因此两家处于同一赛道的公司常被投资界拿来对比。然而,好景不长,仅成立约两年后,"两兄弟"分道扬镳,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也衍生出不同的命运。

2017年10月18日纳斯达克上市的趣店市值巅峰曾达117亿美元,如今跌落至不足4亿美元;64天后,乐信也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首日收盘总市值为17.53亿美元,如今停留在12.88亿美元。

它们究竟走上了什么道路?为什么现在会呈现出如此大的市值差距?或许可以从趣店、乐信最新发布的2020财年二季度财务数据中一探究竟。

趣店营收不再"有趣",乐信也未必"怡然自乐"

8月18日,乐信公布的二季度财报数据显示:二季度乐信的季度总营收为29.58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9%,与一季度的25亿相比环比上涨18.32%。

9月7日美股盘前,趣店公布了二季度财务数据,数据显示:二季度总营收为11.67亿,与上年同期的22.2亿相比,下滑幅度为47.4%;与一季度的9.58亿相比,环比上涨21.8%。

从两家公司二季度公布的营收数据来看,乐信环比、同比营收增幅均高于趣店,趣店的营收相较于上年同期经历了较大程度的回落。而从更长时间段的历史数据来看,趣店的营收在2018Q4之前小幅领先于乐信,而在2019Q2及之后,乐信的季度营收一直保持高于趣店的态势直到2020Q2。

趣店与蚂蚁金服的合作到期,导致其在2018年第四季度的营收出现了下滑,在推出开放平台战略后略有回升;而乐信的营收则一直平稳前进,在2019年年初提出新消费平台战略后,开始稳步上升。抛去一季度的疫情因素,更能看出趣店营收的基本面情况。

核心业务营收来看,二季度乐信的信贷服务相关业务的营收额为20亿,与上年同期的13亿相比,同比上浮48.8%。

从乐信的信贷相关服务来看,其占据乐信季度总营收的比重一直呈现扩大的态势,也表明乐信的管理层对于信贷服务业务的重视程度。

趣店贷款便利化收入和其他收入为.55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6.097亿元下滑58.2%。销售收入为2.933亿元,而上年同期为1.235亿元。

在净利润表现方面,二季度趣店的净利润为1.792亿,同比下降84.3%,扭转一季度亏损。

而从乐信的财报表现来看,二季度的净利润为4.19亿,与去年同期的6.28亿相比,同比下滑33.3%。

乐信的营收能够保持稳定增长的关键在于其支柱业务——信贷服务增长明显。自2016年后乐信管理层便决定重点发展以消费生态为基石的信贷业务,该业务的增长率越来越高,占总营收的比重也逐渐提高。

而趣店的近几个季度营收放缓的关键所在——业务的不稳定性,趣店的分类营收较为分散,且在不同业务上的营收呈现不同的发展速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拖累了总营收的增速。

用户增速趣店不敌乐信,用户增长或成两者"心病"

从总体用户数上而言,二季度已经发布的财报数据表明:乐信的用户增速要显著高于趣店。

二季度趣店的用户总数为8080万,同比增速为6.4%;服务用户数环比下降12.5%至500万人。自2019年四季度以来,趣店采取保守和审慎的经营策略,缩减业务规模、交易额,持续减少服务用户数。

而二季度乐信的注册用户总数为9530万,去年同期为5020万,同比增速达90%。连续4个季度保持90%以上的高速增长;8月10日,用户数成功突破1亿。

趣店用户数的规模更为庞大的原因与其业务属性有关。2016年面向大学生的校园贷款相关业务被政策收紧后,趣店转而迅速推出攻占白领和蓝领的"现金贷"业务,凭借此业务吸引了大量的上班族客户。而反观乐信,其创始人依旧深耕于面向大学生的消费领域,在吸引用户数量和层次上均不敌趣店。

此外,乐信在用户数量的优势很有可能与其在市场营收与拓展上的支出紧密相关。从二季度财报数据来看,乐信的市场与营销支出为3.27亿,与去年的3.16亿相比,同比上涨3.8%。

而从乐信与趣店在该项支出的历史数据上来看,或许可能对近几个季度乐信用户数量的反超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金融科技领域的厮杀历来残酷。在趣店和乐信在金融服务赛道刚打响名声时,采取的策略是与科技巨头合作,科技巨头在当时无疑也看中了这块市场蛋糕。而当"女学生裸贷"、"高利贷大学生自杀"等事件成为"校园贷"产品身上的最引人注目的标签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其与蚂蚁金服、京东的合作期限恐怕不久矣。

另外,诸如京东金融、蚂蚁金服此类科技巨头旗下的金融服务类产品,具有规模数量更为庞大的基础用户数量和基于母公司的知名度,因而在用户数量的增速上也对趣店和乐信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挤兑。

但仅从趣店和乐信两家公司而言,从目前乐信的用户增速来看,用户数量上超越趣店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是大概率事件,但乐信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继续保持对于用户的吸引力,也是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赛道和起点相同,趣店跟乐信谁能迎来重生?

回溯过往的发展道路,创始人的性格特质,导致乐信和趣店的发展和经营模式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渐渐发展成了两条平行线。

在校园消费贷扩展初期,趣店的推广策略是"广泛复制法"——发现校园贷业务在一个学校可以跑通后,会快速地、一次性地覆盖100所学校;而乐信的推广方式较为谨慎,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复制。

"校园贷"被政策收紧后,趣店迅速关闭面向大学生族群的"校园贷"业务,转而切入白领和蓝领市场;面对日益严苛的监管,乐信也同样选择进入蓝领和白领市场,但并未彻底放弃校园市场,乐信招股书中也称,"作为培养负责任的支出和借贷行为的一部分,我们不会为大学生客户提供超过人民币12000元的贷款额度。"

自2017年底上市后,趣店先后尝试了包括大白汽车、儿童阅读、在线教育、校园社交、家政等二三十种其他业务,但这些尝试逐一失败。而乐信聚焦于消费金融领域,未大步迈入其他赛道,先后推出线上消费场景——分期乐商城,以及消费品牌——乐卡等消费场景和产品。

美股研究社认为,在两家公司尝试不同业务背后跟他们的管理层决策紧密相关。虽说尝试不同的业务线并无不妥,但在这个背后很有可能会因新业务的布局给两家公司带来不一样的市场反应。

在之前业务尝试都已失败告终后,趣店最新的"跨界尝试"是于今年3月推出全球跨境奢侈品电商平台「万里目」,并收购寺库。虽说奢侈品电商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趣店能否借万里目挖掘到增长点还有待市场考验。

跟趣店不同的是,乐信并没有将太多精力放在发展新业务上,而是在坚持做消费金融领域。从业务营收来看,尽管靠消费信贷业务给乐信带来一定增长,但该业务对用户增长的依赖性也很大,对于资本市场来说,用户数据这个核心数据指标的增长也是左右乐信股价表现的关键。

从趣店跟乐信的发展路径来看,其实他们的商业模式并不存在谁优谁劣,但关键还是要看谁能让投资者看到成长空间。在互联网行业,任何一家企业都在追求长期主义发展,借核心业务展望脚跟之后,在新业务上的探索是打开他们新的增长点的关键。目前来看,这也是趣店跟乐信所欠缺的。

无论是趣店,还是乐信,在行业监管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未来的道路都绝不可能是康庄大道。趣店跟乐信二者的发展策略在本质上都无优劣之分,对于两家公司来说,虽说目前市值上存在一定差距,但未来谁能创造稳定可持续的收益是进一步拉开差距的关键。

本文来源:美股研究社,转载请注明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