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近日,南京外国语学校的一起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名高三学生因乘坐电梯被学校处以通报批评处分,而这一事件背后所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学校的通报批评处分显示,该学生在 2024 年 3 月 1 日下午放学后乘坐 A 楼电梯被当场发现,违反了学校禁止学生乘坐电梯的规定。更严重的是,该学生通过技术手段复制了学校电梯卡,这已经触犯了国家相关法律。事情发生后,学校对该学生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和教育,该学生也深刻认识到了错误的严重性。
然而,这起事件引发了我们对学校规则的思考。不少学校都禁止学生坐电梯,而只允许教师和学校职工使用。对于这一规定,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原因。
首先,学生人数众多,如果都乘坐电梯,可能会增加电梯的损坏率。电梯的频繁使用会对设备和零件造成一定的磨损,从而影响其使用寿命。其次,学生人数众多,同时乘坐电梯可能会导致电梯承重过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更容易在电梯内打闹或乱按电梯键,增加了电梯故障的可能性。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阶段,走步行梯可以锻炼身体。
然而,这些理由是否能够成为一刀切禁止学生坐电梯的充分理由呢?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事实上,学校可以通过合理的管理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有很多写字楼工作人员比学校孩子多,电梯也是排队一趟一趟拉。早高峰同样拥挤,但是拥挤并不影响其正常使用。拥挤和不能使用是两个概念,一楼到六楼着急的人会自己去爬楼梯。电梯楼梯一起分流不是最优解?另外根据学生们反映,南京外国语大学的国际部学生并不多,只有不到400多人,所以,并不存在设想的人多,拥挤等安全隐患。
任何设备与零件都是有损坏的可能,如果担心使用频繁,学校也可以设定使用时段和使用楼层。在上放学等高峰期停止使用,或在特定楼层不停等方式去规避过于频繁的使用,而不是一刀切直接禁止使用。同时,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分为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年龄上来说,学生已经普遍具有充分的安全及规则意识,学校也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他们正确使用电梯的意识和习惯。
就读成本高昂,电梯维护与管理更不应缺席
据公开资料显示南京外国语学校国际部的就读成本相对较高。根据学校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2023 年的学费标准如下:小学部每年的学费为 8.8 万元,这其中包含了教材费、午餐费和住宿费等;初中部每年的学费为 9.8 万元,同样包含了教材费、午餐费和住宿费等;高中部每年的学费则为 10.8 万元,也包含了教材费、午餐费和住宿费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学费是全年制的,不包括其他费用,例如保险费、考试费等。此外,可能还会有一些额外的费用,如课外活动费、校服费等。
除以上费用外,也有学生家长爆料,早在多年前,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招生就存在“以钱补分”文化,被曝光“30万一个扩招名额”。
而作为南外国际部的学生家长,更是要承担国外交流生生的生活费用。
除了学子们就读的必要开销,南外还会经常组织各种出国学习和观摩的机会,每一两年总有一次,不是那种夏令营性质的,而是正规的交流学习,不强制。大多数家长都是参加的,花费虽不多,一次也要两三万。
如此高昂的就读成本,足以支付电梯的日常维护与更新,可学生们却依然连电梯都不能坐,更不能得到一个公正的回答。
南京外国语学校对外声称注重素质教育,倡导自由,那么学生乘坐电梯的素质也应成为教育的一部分,而非直接不让学生坐电梯。学校既然有精力去捉“非法闯入”电梯的学生,也应有精力去辅助学生们乘坐电梯并进行安全合理的运行管理。或许,不允许学生坐电梯本质就是行政管理上的懒惰。
更重要的是,学校应该反思这种规定背后所传递的信息。禁止学生坐电梯,而只给教师和学校职工特权,这是否会让学生认为规则是不公平的,要倔强的问一句“凭什么”,甚至滋生特权思想?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应该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让每一个学生都在相同的起跑线上竞争。对备受质疑的不公平现象,如果有合理的理由,也应该进行公开的回应和探讨。
特权式管理并非偶然,防学生之口亦甚于防川
如果说以上只是基于规则的浅显讨论,但是接下来学校的操作才是该学校校园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这起事件也反映出学校在管理和教育方面的不足。学校在发布通报时,多处表达不妥,甚至出现了错别字,将学校和老师写成了学校和老。这不仅显示出学校在管理上的不严谨,也暴露出教师在写作和法律知识方面的欠缺。
事发后,多名同学将该通告转发到网上,吐槽学校的管理失当,学校随即开始约谈学生、打感情牌,软磨硬泡等方式试图掩盖事实,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会引起学生和家长的不满。
无独有偶,2020 年南京外国语学校国际部盒饭中发现蟑螂事件后,外方校长开会,同样的操作,要求学生们不要声张,且多次约谈、威胁发声学生。该事件被学生们发布到网上,在知乎平台引发了广泛讨论。据匿名学生透露,在知乎提问的同学已经被学校约谈。更匪夷所思的是,经此事件后,学校允许该年级学生拥有外出就餐的特权。学生们认为,仅仅是外出就餐,不应被视为一种特权。这种一贯的特权思维不禁令人深思。这种一贯的特权思维不禁令人深思。
名校底蕴,历史遗留问题不应成为特权的土壤
南京外国语学校是周恩来总理指示于1963年成立的全国首批外国语学校,是江苏省重点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在当地名气很大,是当地清华北大摇篮,每年95%的学生都是保送和出国留学,剩下寥寥几个学生参加高考。
近日南京外国语学校亮出2023年高考成绩:136人参加高考,680分以上4个,670分以上12个,985高校录取率28%,一本率达到95%;语言类保送131人,114人进入C9高校,占比87%;3人入选国家集训队,保送清北;国外升学方面,藤校录取6人。
南京外国语学校在南京是比较特殊的存在,从小学、初中,再到高中,都有自己的选拔方式,在前几年,进入南外的学生都是以出国留学为目标,而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南外学生参加国内高考的人数增多,也是展示了很强的竞争力,特别是在语言类保送和五大学科竞赛方面有较大优势。也正因此原因,该校在教育领域始终毁誉参半。而引发争议的点则是进入该校后大量的保送生出国留学名额影响了教育公平,以及在小升初阶段大搞生源特权、测试而引人诟病。
《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让我们看看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招生政策为:招生范围是具有南京市常住户口的应届小学毕业生;如填报的学生人数超出招生计划数的8倍,将由市招办通过电脑派位,确定获得参加英语能力面测资格的学生;然后举行英语能力面测,公布录取名单。该校仅吸收当地“牛娃”掐尖录取,在生源选择上的特权无疑增加了当地学生的负担,加剧了家长的焦虑心态。
该校的优质生源择校特权和清北留学生保送特权,是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产生的。在国家整体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时期,外语人才稀缺,因此需要集中力量为国家培养专门的外事人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特权思想不可取,教育管理需谨慎且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特权现象无疑会对教育公平产生负面影响。在这个问题上,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做法值得我们深入反思。该校的优质生源择校特权和清北留学生保送特权,虽然是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但在当今社会,这种特权是否还符合教育的本质和发展需求呢?
多年来,南京外国语学校一直因择优录取、生源“掐尖”以及大部分学生采用保送方式升学而陷入教育特权的争议。现在,在管理上又出现“特权”暗示,对学生进行捂嘴、不允许有批评声音外传的情况。这是否会让学生认为规则是不公平的,甚至滋生特权思想呢?
在教育特权的影响下,学生可能会认为规则是可以被打破的,只要有特权就能获得特殊待遇。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会对社会的公平正义产生不良影响。
而南京外国语学校在两次管理问题上的失当,不能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去评价。这起事件背后反映出的是特权思想在教育中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享受着特殊待遇,而这种特权往往会影响到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特权思想的存在,不仅会让部分学生产生优越感,更会对其他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它会让学生们认为,只要有关系、有背景,就可以超越规则,甚至忽视他人的权利。这种思想的蔓延,将严重损害教育的本质和价值。
而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应当警惕,不要让特权成为教育的底色,教育应该是公平、公正的,它应该给予每一个学生平等的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我们共同努力,警惕特权思想的侵蚀,让教育回归本质,培养出具有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