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于见专栏」
从2019年ARM公司对华实施针对性断供,再到版本收费分成模式升级与客户抢利润,2025年,ARM授权费用再次飙升300%,下游芯片商生存空间已经压缩到极致。
毋庸置疑,最糟心的莫过于受到政治和商业双重制裁的国产ARM芯片。鲲鹏CPU停滞6年,只能停留在920版本小幅改进,麒麟芯片更一度成为“绝版”。飞腾CPU同样只能在ARM v8架构基础上迭代,产品性能已经掉出一线梯队。
时至今日,外界不免疑问:曾经呼声高涨的国产ARM阵营,怎么就突然不行了?
01
芯片迭代乏力非战之罪
国产ARM芯片失利,问题不在于研发投入不足,亦或市场前景不行。站在当下复盘,国产厂商貌似从引进阶段就陷入授权陷阱,随后更是被ARM公司牵着鼻子步步踏空。
从授权方的经营模式来看,ARM公司对外宣称只设计芯片,不生产芯片,主要是通过出售IP(知识产品)来维持经营。所以ARM对外授权的指令集都仅仅是某一个具体的版本(ARM v1-ARM v9都是ARM指令集迭代的具体版本)。
并且,ARM在向其他公司授权指令集架构和IP时,不允许其它公司修改和扩展其指令集。更进一步,ARM为了客户能够持续的购买新的版本,会迅速让新的版本成为主流。同时,新技术发展会带来新旧版本差异较大,甚至互不兼容。
对授权企业来说,如果不购买新的ARM版本,在旧版本上实现新版本相关功能就会造成侵权。显而易见,国产厂商从购买ARM IP那一刻起,就已经被紧紧绑上战车。
彼时,华为、飞腾考虑到从头自研难度较大,而ARM授权门槛也确实不高,几乎是“有钱就能买”,两大国产CPU厂商权衡之下选择入场,展开了ARM芯片的研发生产。
然而,ARM公司本身留给下游的自研空间极小,随后更是一边响应美国政府制裁措施,宣布对华为、飞腾等厂商停售新版授权,另一边又接连提高授权费用,甚至和终端客户玩“产销分成”,几乎要把客户的客户都变成自己的钱袋子。
一番操作之下,国外ARM芯片厂商损失的是商业利益,至不济还能用割肉的形式维持产品升级。而国产ARM更加进退两难,在政治因素影响下,不仅花钱也很难买到新版本授权,关键产品自研通道也被锁死,真真陷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尴尬境地。
02
用户市场下行咎在封闭
如果说产品迭代停滞,要归咎于ARM授权陷阱,那么当前国产ARM在用户市场唱衰,更在于生态战略上的一记昏手。
前文提到,ARM公司为了敦促客户持续买进新版授权,会迅速拉开两大版本差距,甚至互不兼容。这对于迭代艰难的国产ARM厂商,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壁垒。尤其面向终端用户,与国产化主流生态接轨是刚需,谁也不愿贸然踏入这死水一潭。
为了巩固自身的客源基础,以鲲鹏、麒麟为代表的华为系ARM芯片,率先搞出了“封闭式”打法。
效仿苹果的全栈产品模式,华为从芯片到操作系统、云计算以及终端产品,打造了一个独立的完整闭环。这不仅让公司可以触达产业链上更多的伙伴和用户,还能藉此加速壮大自己的封闭式商业王国,为弱势环节产品提供源源不断的客源。
但是,华为本身构建的闭环系统与主流生态互不兼容,导致客户在使用国产ARM生态相关产品后,只能继续选择同体系产品,否则将面临高昂的迁移适配成本。
这引起了业内的极大不满。有人用“烟囱”一词来形容华为生态,“用户一旦使用华为生态闭环中的产品,就无形中被绑架了,不仅后续发展受到限制,烟囱倒塌还会给用户带来更大的灾难。目前市场上主流整机厂商都无法与华为深入合作。”
此外,华为还在很多地区“定向”设立了鲲鹏产业基地,通过预设门槛、制定排它性机制等,专门封闭式培育鲲鹏产业链体系。而当这个产业生态闭环扩张到极限时,外界才注意到,最关键的核心基础设施——鲲鹏芯片,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当然,同病相怜的飞腾对此乐见其成。为了弥补生态发展短板,双方此前还达成了生态合作协议,意在将两家的合作伙伴放进更大的闭环,举千行百业用户之力,为国产ARM强行续命,但时至今日,热闹了一段的“鲲腾生态”也没走下去,导致国产ARM阵营之间目前也是烟囱林立。
03
国产ARM路尽骑虎难下
性能迭代挤牙膏,生态发展靠吸血,就连信创芯片要求的自主可控,在ARM技术路线上也未摆脱授权限制。那么,国产ARM厂商为何还要困守围城?
这要从内外部两大因素分析。在外,ARM阵营易进难出,看似门槛较低给钱就能进场,但是授权费用高昂,研发沉没成本太大,并且受限于授权协议很难调转技术方向。任高通、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体量,也无法承受断尾求生的代价。
目前唯一能期望的,就是ARM公司方面开后门放水。前段时间,传闻华为获得ARMV9部分授权,若消息属实可能暂时性延缓一些性能迭代压力,想必也花费了不菲的代价。
不过,这显然只是权宜之计。ARM公司近年来胃口大开,高通因为授权费用问题已经多次诉诸公堂,当然更不可能指望ARM对国产厂商高抬贵手。
在国内,羊毛出在羊身上。国产ARM厂商被放血,代价最终还是转嫁给用户市场。而当前国内市场确实为其提供了温床。尤其信创招标方面,业内多次曝出串标丑闻,华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目共睹。
另外,作为舆论场上的全民宠儿,华为在品牌宣传上占据了绝对优势,这也为其提供了粉饰产品的条件。比如,公开实测性能较差的芯片,通过定向优化设置特定条件,轻易实现跑分“遥遥领先”。通过定制化解决方案,打造可大规模平替的产品“样板工程”。
归根结底,国产ARM经过前期持续投入已经积重难返,相关厂商利弊权衡中骑虎难下,再加上内外部监管环境相对宽松,顺势收割一波市场解燃眉之急问题不大。
只是风险在于,当ARM公司尝到甜头越发予取予求,国产ARM能否经得起持续放血维持现在的脆弱平衡。抑或者芯片性能、生态差距彻底拉开后,国产ARM如何面对未来开放性竞争市场?
现在只能祈祷,国产ARM路尽之时,困于ARM生态闭环中的用户能够平稳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