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新势力重构行业格局,新旧博弈谁会笑到最后?

@于斌 出处:二牛网 2025-03-27 17:28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商平台一直是互联网界的中流砥柱。不过,几近更迭后,电商行业的市场格局,也早已换了新天。

时间来到2024年,中国电商市场也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最直观的变化便是,淘宝天猫、京东等传统头部电商品牌与腾讯、抖音、拼多多等新势力电商品牌相比,市场占有率已经几乎被后者追平。

公开数据显示,淘天与京东2017年的合计市占率还在90%以上。而据亿邦动力网报道,根据虎嗅的预估,2024年国内电商平台GMV排位分别是:淘天(7.8万亿)、拼多多(4.7万亿)、抖音(3.43万亿)、京东(2.89万亿)、快手(1.2万亿)、微信小店(0.35万亿)。算下来,淘宝天猫、京东的合计市场率,已降低至52%左右。

很显然,近7年来淘宝天猫、京东的GMV增长绝对值并不低,只不过增速远低于以“腾拼抖”(腾讯、拼多多、抖音)为代表的新势力集群。

据分析,这场变革并非来自简单的存量市场份额转移,而是新旧电商平台是在争抢电商增量市场的结果,也更是一场以“平权”为核心的商业逻辑重构。

而新势力电商通过需求平权、供给平权与规则平权的三重解构,打破了传统电商的权力垄断,推动行业从“客户共谋”转向“用户共治”,成为技术迭代与认知升级共同驱动的时代必然。

01

平权革命背后,新势力的底层逻辑重构

  实际上,起源于PC互联网时代的传统电商平台,长期依赖“消费分层”逻辑,通过品牌溢价和流量分配筛选用户。

而新势力电商则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承认个体需求的多元性——无论是“喝咖啡”还是“吃大蒜”,本质上都是场景化需求的差异,而非价值高低。

例如,拼多多通过算法推荐价格实惠矿泉水而非高客单价饮品,精准匹配用户真实需求。

这种逻辑下,平台不再以价格或品牌定义用户价值,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如推荐算法)挖掘冰山下的长尾需求,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最终实现用户规模的指数级扩张。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需求平权,更是一场打破消费分层的“马斯洛革命”,更是拼多多不断满足消费者潜在需求,而获得的最真实的用户数据反馈。

而在供给端,这种平权效应也十分明显。尤其是去中心化大趋势的来临,更是激活了供给侧的活力。

当传统电商的供给侧长期被头部品牌垄断,平台与品牌商形成“流量税”共谋,中小商家难以获得曝光机会。而新势力则通过“去中心化”机制,赋予白牌、工厂和个体户平等竞争权。

例如,抖音电商依托内容生态,让农家直播间的“9.9元零食”与时尚博主的“千元潮鞋”同台竞技;拼多多通过C2M模式直接连接工厂与消费者,压缩中间成本。

相关数据显示,2019-2023年,中国批发零售企业数量复合增长率达15.05%,新品牌GMV增速超过12%,无不印证了供给平权,对市场活力的释放。而且,这种活力释放,对于实现供需匹配、盘活国内整体经济水平而言,并非坏事。

除此以外,用户主权的回归,也在倒逼平台不断升级进化,实现规则平权。

例如,近年以来,新势力电商的规则设计始终“站位消费者”,商业的天平,也逐渐由过去偏向商家而倒向了消费者。

各家电商平台都推出适应自身的机制政策。这些全新机制的出现,无不在表明,去中心化的时代已然来临,消费者的主权也逐渐回归。

而这种规则平权的核心在于,将交易效率而非GMV或广告收入作为平台价值的衡量标准。

由此,电商行业进入一种新的平衡与博弈状态,这从诺贝尔经济学家哈耶克的“消费者主权理论”,也能得到验证。

用户通过消费行为间接参与供给决策,倒逼商家优化产品与服务,形成供需高效匹配的正循环。相较之下,传统电商因过度依赖头部品牌,陷入“静态效率最优”的陷阱,难以适应需求端的快速变化。

「于见专栏」认为, 这也是为何电商新势力逐渐闯入电商行业的舞台中心,而传统电商却逐渐被边缘化的重要原因。

02

风水轮流转,传统电商与新势力电商地位互换

实际上,淘天与京东的增速不及电商新势力,本质上是权力分配模式的失效。传统平台通过“人货场”理论构建中心化生态,头部品牌以支付高额营销费用换取流量特权,形成“平台-品牌”的利益同盟。

虽然这种模式在早期推动行业规模化方面非常奏效。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化时代的来临,其导致供给侧僵化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近年以来,传统电商品牌与新势力电商品牌与的市场份额占比各半,更是证明了传统电商品牌垄断格局的脆弱性。

因此,在新势力电商时代,过去电商平台的权力分配模式逐渐被打破。

尤其是腾讯电商、拼多多、抖音等新势力电商的崛起,也在倒逼传统电商平台适应时代变化,调整自己的平台运营模式,由过去的平台与供给侧头部间的共谋,走向了平台用户的共治。

实际上,腾拼抖的崛起并非单纯的技术胜利,而是价值取向的颠覆。

例如,拼多多将用户转化为推广者(社交裂变)、监督者(仅退款)和决策者(C2M),构建“用户共治”生态;而抖音通过内容生态让消费行为社交化,用户需求直接驱动内容创作与商品供给;腾讯则以微信生态的“原子化”渗透,将电商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这种模式下,平台不再是规则的制定者,而是供需匹配的基础设施提供者。

由此可见,过去平台的话语权过度集中,看似对平台的崛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电商行业逻辑的变化,电商平台生态的进化,过去那种头部共谋的传统范式,正在被反噬,进而不得不融入用户共治的时代洪流中。

三种“平权革命”所带来的结果,自然也是风水轮流转,让传统电商与新势力电商的地位互换,头部玩家的名单也随之易主。

03

新势力各有千秋,谁能笑到最后?

从目前当红的互联网电商平台来看,新势力品牌可谓各有千秋。拼多多早年从一众电商中异军突起,走的是一条本分主义与极致效率独特路径。因此,也得以在淘宝天猫、京东商城等电商巨头的眼皮底下,不断发展壮大。

据分析,拼多多与腾讯、抖音从内容方向进行生态化扩张截然不同,而是始终聚焦电商主业,通过极致的供应链管理实现性价比与商家利润的并存。

据分析,其GMV高速增长的核心在于,对白牌和工厂的深度整合。

据了解,拼多多商家为获取增量市场愿意支付更高费率,平台则通过反向定制压缩成本。一来二去,拼多多不仅能够通过为商家拉新获取更高的利润,而且能够通过反向定制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

不可否认的是,拼多多这种“本分”战略避免了阿里、抖音因多元化业务导致的资源分散。因此,围绕电商的供给与消费,是拼多多的底色,也是基本盘。

而更擅长内容生态打造的抖音、腾讯则刚好相反。据36氪报道,2024年,抖音电商的商品交易总额(GMV)约3.5万亿元(与前文其他媒体预测的数据接近),同比增幅30%。另外,36氪还了解到抖音电商2025年目标为4.2万亿。

值得注意的是,抖音电商货架场景贡献已经超过40%,加大货架电商的补贴力度也在一步步刺向以上这些老玩家,其各种策略打法,甚至直接瞄准自身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电商新势力们成功的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或许在于,其算法系统不仅能识别用户显性需求,更能通过用户的消费行为数据,预判其潜在需求。

这种技术能力与供应链管理的结合,是新势力们重塑消费者性价比认知的创新之举。

从这些角度来看,行业供需平权并非理想主义促成的偶然事件,而是 技术普惠与认知升级的共同产物。

从技术层面看,推荐算法、社交网络和移动支付等基础设施的成熟,为新势力打破中心化垄断提供了工具;从认知层面看,新一代企业家对“用户主权”的坚持,也逐渐推动平台价值取向从“利润最大化”转向“效率最优化”。

正如用户共治所揭示的:商业的终极目标不是控制需求,而是服务于需求的自然流动。

也就是说,让电商新势力快速崛起甚至经久不衰的,是商业的本质,是发现真实存在的客观需求、让潜在的用户需求得到满足,而不是通过花样营销,制造一系列的“伪需求”。

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电商新势力百花齐放,但是谁能笑到最后,谁会笑得最美,也一目了然。

04

结语

电商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下半场甚至接近尾声。行业的竞争也从“市场份额争夺”升维至“权力结构重塑”。腾拼抖的平权革命证明,未来的商业成功,取决于能否构建开放、去中心化的生态,让用户、商家与平台共享价值创造的成果。

而传统巨头如阿里、京东虽试图通过回归GMV导向和供应链优化应对挑战,毕竟是被动而迟缓的。因此,倘若其仍无法摆脱“客户共谋”的路径依赖,恐难逆转日渐显现的颓势。

而在这场无声的变革中,唯一不变的真理或许是:谁真正尊重用户的主权,谁就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立于潮头。期待在电商行业进入新的平台时代之时,腾拼抖崛起,能为行业带来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