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生猛进化:还没变秃的“简叔”已将简书变强

出处:二牛网 2017-03-09 21:39
       2013年,为了找回文字的力量。林立(“简叔”)做了一款写作阅读工具---简书。

  运营4年,一向没有大新闻的简书却在2016年突然发力,用户数量、平台作者跃度都大幅增长。
 
  三年的点滴进化,简书已由一款书写阅读工具升级为内容分发平台。与2016年初相比,年末每月新增文章数增长了3倍以上,每月新增文章数量超过100万篇。从2013正式上线至2016年末,简书作者库的人数规模超过60万,累积了50多万的专题目录。无论是保存备忘或作为微博、微信的分享中转。一年中由简书平台产生的内容量激增。

3年生猛进化:还没变秃的“简叔”已将简书变强

  不单写作,用户也已养成了在简书上阅读文章的习惯。2016年底,文章月浏览量超2亿并且数据的增长态势保持稳定。
 
  相较于数据佐证的抽象,实际使用简书后的感受则更加直观。观察简书专题,可以发现其中包括了十分广泛的内容场景。粗略归类可分为四种:
 
  一、工具使用型作者——记录日记、随笔、读书笔记、甚至是年度小结,简书成为他们首选。
 
  二、泛生活化的内容作者——他们基于各自的兴趣和特长,在例如母婴知识、手绘作品、建筑圈、工具癖等泛生活垂直领域进行活跃高频的创作,通过简书分享经验,形成各种有特色的主题圈子。
 
  三、技术型作者——程序员、产品经理、设计师……大量专职从业者、创业者汇集于此,相关专题成为前沿观点碰撞、经验总结和技术交流的内容互动平台。
 
  四、文学型创作者——纪实文学、短篇小说、长篇连载、书评影评、历史博物、诗歌散文……各类文学创作们在简书纯粹的社群氛围鼓舞下,保持了极高的创作热情和写作持续性,好的作品层出不穷。
 

3年生猛进化:还没变秃的“简叔”已将简书变强


 
  不是荷塘效应,它的业绩增长更像核能烧开水。
 
  没有烧钱。没有吸引眼球的线下大事。几年间简书团队的注意力大多放在提升平台使用体验这类“微小的工作”,2016年高速增长的业绩背后必有其他原因。再者如果用户数只是增长而无法有效留存(用户流失,平台冷却)也就没了意义。但目前的简书并看不出此类顾虑,有趣的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并非团队自身。
 
  应该说简书最初的亮点来自它的工具属性。PC版或者APP,使用简书时用户可能说不出它有什么特点,这让用户产生了“看似简单”的第一印象。简书的使用体验平滑流畅,UI看着不扎眼。设计简洁功能够用,用户写作思路不会被软件干扰。
 
  纯净环境下,用户开始了自持链式反应。
 
  不限专题,点开那些回复数多的文章会发现下面的互动很有简书特色。评论多是长评,作者和评论者之间经常有积极互动(类似公众号)。对一篇文章,有时不同评论者之间也会产生多轮互动,甚至引来作者一起开始讨论。
 
  作者积极维护着读者群;读者群之间互动积极。——这种自发的交流在简书用户间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对外界用户产生“引力”。不管叫“社区“,“圈子“,“次元“。这种活跃的氛围是很多互联网企业梦寐以求而又求之不得的。
 
  突破沸点后开始持续输出。
 
  简书并不是一个封闭环境。那些先行一步成长起来的内容生产群他们的发布范围已经开始向外辐射。目前,用户每天从简书分享到微信、微博等其他内容平台的文章数超过10万篇次/天。简书已是一个活跃的内容生产基地,成为微信、微博、知乎等平台的流量分发供应商。
 
  2017年后,简书或已站在行业的有利位置。
 
  山不转水转,简书平台产出的“内容”也正是未来互联网行业的关注热点。2017才刚刚开始,资本和互联网巨头们通过言行表达了对“内容”的重视。李彦宏在2017年新春内部讲话表示:“百度从本质上讲,最核心的东西还是在做内容的分发。” 而前不久,领投知乎1亿美元融资的今日资本创始人兼总裁徐新认为从行业趋势来看“内容的春天刚刚开始”。
 
  “发货”的同时简书自己的存货数量也不断增加。2016一年内平台的中短篇和长篇小说每月新增创作量增长了2.7倍。通过日报,7日、30日热门板块帮助作者推广、激发用户创作热情。简书创造了一个公平的作者上升通道并在其中提炼优秀作品集合成册推出月刊。在互相切磋的环境中用户创作水平得到提高,这为简书未来开发“泛”文化产品创造可能。
 
  2013年中旬上线,距今4年不到的时间。不卖广告的简书团队只经历了两次融资便横跨了小清新与大众市场。巧合的是,估值已突破6亿美元的Medium在2016完成140%的增长后,2017年初毅然决定裁去广告业务回归文字价值的深度开发。在不同市场环境下,这两家常被拿来比较的公司对于发展的判断归于统一。
 
  进入2017年的简书,手中不单握有高速自然流量更有经年的“存货”。无论是与内容平台合作还是独立开发。“简叔”的面前将会出现更大的施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