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工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创新论坛召开,在其中的一个分论坛《唤醒沉睡的数据,让城市更聪明》,海信网络科技向外界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从整体来看,智能交通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最近5年从一二线城市发展到了三四线。其中2016年增长率33.5%,市场规模414亿。之所以去年发展较快是因为大项目数量增长50%,千万级项目规模超过200亿;此外,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建设需求旺盛。
而过去5年海信用户订单49亿,连续5年同类第一,但仅占全年市场份额的4.8%,这是因为城市智能交通是高度定制化的行业。
据海信介绍,智慧城市国内起步与国外同步,大概在2008年左右,这是由于城市推动力度大,而这其中关注度最高的是基础设施、公共安全和智慧交通,目前为止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全面覆盖。但国内智慧城市普遍停留在传统的垂直应用,缺乏综合应用,尤其是深度应用。
而海信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当前智慧城市面临的挑战:系统割据、信息孤岛严重;数据碎片化,难以共享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程度不高;以及面临安全挑战。
简单来说,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数据大脑,具体到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方面,就是让数据做决策、思考和调节,并与人类互动,这其中最关键的技术自然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在会上,海信列举了几方面的应用案例,来展示智慧城市以及智能交通是如何运作的。
首先是公交智能调度平台,它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实时做出最优处置方案,并配合公交调度。采用这个智能平台之后,对公交企业来说,提升了调度效率和质量,并降低经营成本;对公交调度员工来说,降低了工作量并减少违规率;对普通乘客来说自然是减少了等待时间,海信的数据显示平均等待时间从16分钟减到9分钟,这当然会提升乘坐满意度。
另外在公安破案方面,传统的刑侦手段对于复杂的团伙犯罪行为,侦测能力和把控能力不足。而海信的解决方案则将犯罪信息数据通过城市数据大脑整合分析,得到犯罪行为画像,利用人脸识别、WiFi探针等技术辅助疑犯追踪,给予案件侦破提供支持。
而在大家最关心的智能交通方面,海信介绍,信号控制的核心是对交通出行者通行权的分配,利用电子警察、电子标签、蓝牙等检测数据,还原行驶轨迹,计算排队长度,优化信号配时。
海信现在可以做到基于大数据的信号控制,预防并识别路段车辆排队溢出,保证运行畅通。并做到基于大数据的交通问题诊断,路网交通压力识别,信号配时问题诊断,路口车辆交织判别,潮汐交通识别等。
在这方面,海信提出了“数据魔方”的概念,实现基于深度学习的交通预测,可在30秒内完成10亿规模交通大数据的可视化分析。海信城市交通信控专家马晓龙解释说,“一般城市每天产生数千万的海量交通数据,但如何把这些数据用活,过去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是个难题。而现在应用该技术,大数据体现出的交通问题,可以快速得到解决。”
例如,以往对于交通堵塞问题,往往是发生拥堵后十多分钟,交警才收到报警,然后部署警力前往现场疏导。不仅反应过程长,而且容易导致拥堵加剧和潜在安全事故。海信建立起基于深度学习的交通预测,“以海量交通数据为基础,分析交通运行的规律性和相似性,建立智能学习模型,通过深度学习去预测流量等交通参数,预知拥堵区域等”,海信交通专家马晓龙说,这样,就可以预测拥堵地区和时间,提前进行方案制定、信号调配、诱导信息发布以及警力的部署。